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專門史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化史》(閤著)、《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論》、《張之洞評傳》、《晚清經世實學》(閤著)、《解構專製——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閤著)、《“韆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術語生成》、《“封建”考論》等。
《當代中國學者代錶作文庫:"封建"考論(修訂版)》主要內容簡介:“封建”本義為“封土建國”、“封爵建藩”。封建製的基本內涵是世襲、分權的領主經濟、貴族政治,古來漢字文化圈諸國大體在此義上使用“封建”一名,並展開“封建論”。中國秦漢至明清社會主流離封建漸遠,實行地主經濟基礎上的君主集權官僚政治。歐洲中世紀製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製)與中國的殷周封建製相近(當然也有區彆,中國是“宗法封建”,西歐是“契約封建”),與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武二重製“酷似”,中國晚清、日本明治間遂以“封建製”對譯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國采用這一在漢外語言對譯間形成的新名。五四時期,陳獨秀忽略中日、中歐曆史差異,引入西歐及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反封建”命題,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後”的語用範式。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共産國際文件以“半封建”指稱現實中國。隨後的中國社會史論戰之一派,信從單綫直進史觀,把以君主集權和地主自耕農經濟為特徵的秦漢至明清的兩韆餘年納入“封建時代”,以與西歐中世紀對應,“封建”概念泛化,既與本義脫鈎,也同對譯之英文術語feudalism含義相左,且有悖於唯物史觀創始人的封建原論。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五種社會形態”單綫直進說框架內的泛化封建觀普被國中。注目中國史自身特點的學者曾質疑泛化封建觀,提齣救“封建”概念誤植的方案。《當代中國學者代錶作文庫:"封建"考論(修訂版)》沿此軌跡,強調“名辨”的重要性,考論“封建”,並擬定“製名以指實’等曆史分期命名標準,建議秦至清主要時段的社會形態稱之“宗法地主專製社會”,此兩韆餘年簡稱“皇權時代”,以反映中國前近代社會的本真麵目,並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進程提供較準確的前史錶述。
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 布洛赫在他的名著《封建社会》一书中指出:“封建”一词“在世界上一直歧义纷呈,经历了许多曲解”,恐怕中国尤其是如此,用前辈史家侯外庐的话说,就是“语乱天下”。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教育界与学术界,随着斯大林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传...
評分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世袭分权的领土经济贵族政治,演变为地主经济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 陈独秀引入封建=前近代=落后。 C1 封建本意 西周封建,东周封建郡县并行,秦汉以下:制度主流废封建 广义封建:封而且建,封而不建,建而不封 C4日本的封建论 幕藩制:分封与集权的统...
評分该书能够很好的启发读者的思路,帮助读者分辨东西方古典制度的差异。但是该书与同类作品一样,存在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细节问题不一一例举): 一是作者忽略了古典中国内部的封建政体,如羁縻府州、土司等,这些封建政体拥有的人口可能不是很多,但是领地面积却在古典中国占...
評分禅宗公案说凡夫只见手指却看不见指向的月亮,而本书却恰恰是研究这个手指的变迁的。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某些人却又开始只看得到月亮不见手指了。 作为外行加后学,就不觍颜评论本书好的地方了。冒昧说点感觉不足的地方。 1,慢热。在我看来本书的精华在第七章至十三章关于于“...
評分不錯的
评分翻過。雖然本書篇幅可稱宏大,但真正說齣的東西太少,尤其馮對於上古史的瞭解似乎有限,引證書目大路貨居多,許多說法在我看來非常可疑。不過圍繞本書的論戰倒猛料十足。
评分翻看瀏覽瞭一遍,該書資料收集豐富,古今中西貫通,作者用力頗多,問題極具代錶性,論述邏輯清晰,讀來收獲頗豐,但也由此稍顯冗雜。作者認為“封建”一詞泛化濫用的原因,一是對中西曆史本身統一性與多樣性的不同研究取嚮;二是對唯物史觀的不同理解,主要是綫性史觀的錯誤導嚮;(筆者認為還有學術推廣、大眾思維習慣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但是,這種泛化如果看做列斯毛對“封建”賦予前近代社會普遍具有農業主導、人身依附(宗法、等級)和超經濟剝削等特點的新意,也未嘗不可,不過也有失曆史的形象生動性,隻注重理論的建構,不利於“封建”確切內涵的傳播,隻留下些許錶象。——2019.9.7
评分翻看瀏覽瞭一遍,該書資料收集豐富,古今中西貫通,作者用力頗多,問題極具代錶性,論述邏輯清晰,讀來收獲頗豐,但也由此稍顯冗雜。作者認為“封建”一詞泛化濫用的原因,一是對中西曆史本身統一性與多樣性的不同研究取嚮;二是對唯物史觀的不同理解,主要是綫性史觀的錯誤導嚮;(筆者認為還有學術推廣、大眾思維習慣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但是,這種泛化如果看做列斯毛對“封建”賦予前近代社會普遍具有農業主導、人身依附(宗法、等級)和超經濟剝削等特點的新意,也未嘗不可,不過也有失曆史的形象生動性,隻注重理論的建構,不利於“封建”確切內涵的傳播,隻留下些許錶象。——2019.9.7
评分一般,史料比較搜集的比較豐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