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

“封建”考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晚清经世实学》(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岁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生成》、《“封建”考论》等。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冯天瑜
出品人:
页数:445
译者:
出版时间:2010-10
价格:5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0488156
丛书系列: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冯天瑜 
  • 封建 
  • 中国 
  • 政治学 
  • 社会 
  • 文化 
  • 社会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封建"考论(修订版)》主要内容简介:“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制”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语言对译间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信从单线直进史观,把以君主集权和地主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ism含义相左,且有悖于唯物史观创始人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单线直进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封建"考论(修订版)》沿此轨迹,强调“名辨”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拟定“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秦至清主要时段的社会形态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此两千余年简称“皇权时代”,以反映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本真面目,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准确的前史表述。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该书能够很好的启发读者的思路,帮助读者分辨东西方古典制度的差异。但是该书与同类作品一样,存在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细节问题不一一例举): 一是作者忽略了古典中国内部的封建政体,如羁縻府州、土司等,这些封建政体拥有的人口可能不是很多,但是领地面积却在古典中国占...  

评分

“封建”的本义是封爵建藩,就是分封诸侯的概念。现在流行的很多短语从根本上是矛盾的。比如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官僚制”与“皇权独大”共生,与“封建”根本矛盾,秦代废封建、立郡县(严格来讲郡县起于战国而非秦代,战国封君已很少世袭,只得食邑不得治民。),中国的封...  

评分

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世袭分权的领土经济贵族政治,演变为地主经济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 陈独秀引入封建=前近代=落后。 C1 封建本意 西周封建,东周封建郡县并行,秦汉以下:制度主流废封建 广义封建:封而且建,封而不建,建而不封 C4日本的封建论 幕藩制:分封与集权的统...  

评分

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世袭分权的领土经济贵族政治,演变为地主经济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 陈独秀引入封建=前近代=落后。 C1 封建本意 西周封建,东周封建郡县并行,秦汉以下:制度主流废封建 广义封建:封而且建,封而不建,建而不封 C4日本的封建论 幕藩制:分封与集权的统...  

评分

刘绪贻先生的《读<“封建”考论>》一文(《读书》2008年第12期),文风上平实、恳切,其对《“封建”考论》一书所作的“考虑得很全面、很周到,而且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论证“有条理”的评价,笔者尤为赞同。作者冯天瑜先生专门以一部书讨论一个概念问题,其对概念辨析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早就听闻此书,一直无缘相见。今年有幸买到影印本。当成工具书挑章节读的,但仍能感觉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学术书籍。

评分

【史料论列】我看重的是社会理论,不过这本书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评分

翻看浏览了一遍,该书资料收集丰富,古今中西贯通,作者用力颇多,问题极具代表性,论述逻辑清晰,读来收获颇丰,但也由此稍显冗杂。作者认为“封建”一词泛化滥用的原因,一是对中西历史本身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不同研究取向;二是对唯物史观的不同理解,主要是线性史观的错误导向;(笔者认为还有学术推广、大众思维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泛化如果看做列斯毛对“封建”赋予前近代社会普遍具有农业主导、人身依附(宗法、等级)和超经济剥削等特点的新意,也未尝不可,不过也有失历史的形象生动性,只注重理论的建构,不利于“封建”确切内涵的传播,只留下些许表象。——2019.9.7

评分

一般,史料比较搜集的比较丰富!

评分

补记 拉杂 可以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