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準備

小說的準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法) 羅蘭·巴爾特
出品人:
頁數:630
译者:李幼蒸
出版時間:2010-5
價格:49.8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19731
叢書系列:羅蘭·巴爾特文集
圖書標籤:
  • 羅蘭·巴特
  • 文學理論
  • 法國
  • 文學
  • 文藝理論
  • 外國文學
  • 羅蘭·巴爾特
  • 學術
  • 小說創作
  • 寫作指導
  • 文學啓濛
  • 故事構思
  • 人物設定
  • 情節發展
  • 文本結構
  • 閱讀體驗
  • 創意錶達
  • 敘事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小說的準備》由四個不同部分組成,包括兩次課程講演係列(“從生活到作品”;“作為意誌的作品”),兩次研究班係列(“謎園隱喻”;“普魯斯特和照片”)。四個部分之間沒有主題方麵的直接關聯,但彼此之間存在著思想方嚮上的統一性。《小說的準備》可視為作者藉研究寫作為名進行的一次“準詩體”的文學倫理學自白。

著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圖書目錄

編者序言
小說的準備
I:從生活到作品
法蘭西學院課程講義(1978-1979)
1978年12月2日講義
1978年12月9日講義
1978年12月16日講義
1979年1月6日講義
1979年1月13日講義
1979年1月20日講義
1979年1月27日講義
1979年2月3日講義
1979年2月10日講義
1979年2月17日講義
1979年2月24日講義
1979年3月3日講義
結論
1979年3月10日講義
迷園的隱喻
跨學科研究
1978-1979年度研究班講義
1978年12月2日研究班導論
1979年3月10日結束的講義
小說的準備
II.作品作為意誌
法蘭西學院課程講義(1979~1980)
1979年12月1日講義
前言
I.寫作的欲望
1979年12月8日講義
1979年12月15日講義
領隊獨白,方法,敘事
1980年1月5日講義
II.第一試煉:選擇,懷疑
1980年1月12日講義
III.第二試煉:忍耐
A)一種方法的生活
1980年1月19日講義
1980年1月26日講義
1980年2月2日講義
B)寫作實踐
1980年2月9日講義
1980年2月16日講義
Ⅳ.第三試煉:分離
1980年2月23日講義
課程結束篇講義
普魯斯特和攝影
對所知甚少的攝影資料所作的檢驗
編者說明
照片目次
附錄
.參考文獻
名稱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附論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那时候读的是叫什么符号学的书,翻译得很好,很薄一本,是本关于语言学或语义学角度的书。当时的感觉作者还有思想,但总是感觉是类福柯的,其实完全不是。他更倾向于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探讨。 这本书我没读过,可以期待一下吗

評分

那时候读的是叫什么符号学的书,翻译得很好,很薄一本,是本关于语言学或语义学角度的书。当时的感觉作者还有思想,但总是感觉是类福柯的,其实完全不是。他更倾向于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探讨。 这本书我没读过,可以期待一下吗

評分

那时候读的是叫什么符号学的书,翻译得很好,很薄一本,是本关于语言学或语义学角度的书。当时的感觉作者还有思想,但总是感觉是类福柯的,其实完全不是。他更倾向于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探讨。 这本书我没读过,可以期待一下吗

評分

那时候读的是叫什么符号学的书,翻译得很好,很薄一本,是本关于语言学或语义学角度的书。当时的感觉作者还有思想,但总是感觉是类福柯的,其实完全不是。他更倾向于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探讨。 这本书我没读过,可以期待一下吗

評分

那时候读的是叫什么符号学的书,翻译得很好,很薄一本,是本关于语言学或语义学角度的书。当时的感觉作者还有思想,但总是感觉是类福柯的,其实完全不是。他更倾向于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探讨。 这本书我没读过,可以期待一下吗

用戶評價

评分

從生活到作品非常具有啓發性。其對俳句-普魯斯特-托爾斯泰的敘述讓我理瞭一次自己對文學的偏好,對法國文學的看法,以及對某種小說先天性的厭煩。樂府和俳句,日本的文學和俳句之間這種衝突,現在真是越想越有意思。另外就是作為作品的意誌的部分,巴特實在是個太可愛太精闢的老頭子,既可以當福樓拜卡夫卡夏多布裏昂普魯斯特的八卦讀,又顯得非常簡單,並非以他慣有的犀利,而更多的是一個讀者和準備寫作的人的身份,對欲望和種種類型細細道來,細想卻是無數個開始的綫索,等待著深入。想讀墓畔迴憶錄,以及寫作的零度。

评分

當年學法語的衝動之一

评分

雖然有些地方的闡釋發揮過頭(這個貽害就是大部分巴特粉的問題,以為碎片式寫作就是雞零狗碎的“鬍思亂想”。。。),但是關於俳句與寫作本質的探討確實精彩。

评分

寫作 餘日無多,但丁35歲-人生的中途(神麯) 寫作的幻想式=産生著一個"文學對象"的我22 26 小說:作為某種重要的最終訴求手段--齣處心緒不佳的感覺。然而寫作隻是我自己的傢園麼?小說:(作為"去做")似乎是至善31 中性的寫作 普魯斯特的寫作和攝影。福樓拜的醃漬態。卡夫卡世界的敵人。俳句。速記。尼采。 主書目:夏多不裏昂<墓畔迴憶錄>福樓拜<通信集摘編,或作傢生平序言>卡夫卡<日記>馬拉美:謝雷:<馬拉美的書籍>莫龍<馬拉美>尼采:<看呐,那人>蘭波<蘭波文學生涯通信集>盧梭<懺悔錄>托爾斯泰<日記和筆記>

评分

寫作 餘日無多,但丁35歲-人生的中途(神麯) 寫作的幻想式=産生著一個"文學對象"的我22 26 小說:作為某種重要的最終訴求手段--齣處心緒不佳的感覺。然而寫作隻是我自己的傢園麼?小說:(作為"去做")似乎是至善31 中性的寫作 普魯斯特的寫作和攝影。福樓拜的醃漬態。卡夫卡世界的敵人。俳句。速記。尼采。 主書目:夏多不裏昂<墓畔迴憶錄>福樓拜<通信集摘編,或作傢生平序言>卡夫卡<日記>馬拉美:謝雷:<馬拉美的書籍>莫龍<馬拉美>尼采:<看呐,那人>蘭波<蘭波文學生涯通信集>盧梭<懺悔錄>托爾斯泰<日記和筆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