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单周尧)
致辞选萃(白先勇、王争鸣、李焯芬、王文章、蔡少华)
主题演讲
王蒙:昆曲的青春
白先勇:昆曲和《牡丹亭》如何面对世界?
专题论文
剧场内外:青春版《牡丹亭》的回响
王 童:青春版《牡丹亭》的美学设想
叶长海:历史的机缘
古兆申:昆剧生态环境的重建——青春版《牡丹亭》的珍贵经验
宁宗一:重新接上传统的慧命——从古典版《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
朱宝雍: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美国巡演筹备的甘苦谈
刘 俊: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当代意义
向 勇: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文化传播——基于昆剧《牡丹亭》美西成功演出的分析
吴新雷: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访美巡演的重大意义
李林德:选课就得开口唱——记加大教昆曲
邹 红:源远未必流长,曲高或可和众——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意义
张明远:青春版《牡丹亭》的校园文化回响
季国平:经典也流行——兼谈青春版《牡丹亭》的当代意义
周 秦: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讨论
林萃青:世界音乐文化全球化对话中的昆曲音色与音响体质
胡芝风:焕发戏曲舞台艺术的青春——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导向
黄天骥: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启示
廖 奔:昆曲与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文化长河: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王安葵:昆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意义
丛兆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成功科学实验
朱恒夫:论昆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刘 祯:21世纪昆曲研究述论
吴书荫:昆曲奇葩折子戏——谈昆曲剧目的抢救和传承
李 晓:关于昆曲艺术之当代传承
李惠绵:明清以来《拾画·叫画》折子戏演出之探讨
周华斌:昆曲之美学韵味
郑培凯:昆曲青春化与商品化的困境
洪惟助:《牡丹亭·拾画、叫画》——从文学本到折子戏演出本
郭安瑞(Andrea Goldman):昆剧的偶然消亡
郭英德:关于中国高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昆曲教学的思考
曾永义:昆腔曲剧在当代因应之道
蔡正仁:昆曲艺术之当代传承与国际化发展
文本对话:《牡丹亭》的跨文化思考
田仲一成:《牡丹亭》的“死而复活”式构思——试论其与日本近世戏曲的类似性
江巨荣:历史聚光下的《牡丹亭》
华 玮:还魂归来——《牡丹亭》对清传奇《地行仙》的影响
李惠仪:说真——《牡丹亭》与明末清初文化
张燕瑾:汤显祖的理想追求与实践人格
郑传寅:《牡丹亭》与宗教智慧
周育德:《牡丹亭》的戏外话
赵山林:试论《牡丹亭》范式
容世诚:还魂之旅——汤显祖、白雪仙、白先勇
颜海平:青春版《牡丹亭》与情感之域—-—一对中国传统中戏剧能动性的跨文化重访
综合座谈(曾永义、李林德、金圣华、刘梦溪、廖奔、汪世瑜、于丹、白先勇)
后记(华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