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私寓考论:清代伶人生活、演剧及艺术传承》50余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了私寓发展的历史,及其与晚清北京昆曲演出和传承、与京剧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等;下篇则是扎实的文献梳理、考证,厘清了自清嘉庆至宣统100余年间近300个私寓的传承关系,重要史料殆无遗漏。
吴新苗,男,1974年生。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史论、京剧史料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看来作者还是长于对材料的考论,论述倒像是几开过后的茶水了。从演剧方式、消费模式、主客关系考察私寓史料,从晚清花谱到清末报刊中的优伶评论,体现了文人从狎优到捧角的嬗变,这不仅促成了民国初年京剧旦行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戏曲评论模式。
评分看来作者还是长于对材料的考论,论述倒像是几开过后的茶水了。从演剧方式、消费模式、主客关系考察私寓史料,从晚清花谱到清末报刊中的优伶评论,体现了文人从狎优到捧角的嬗变,这不仅促成了民国初年京剧旦行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戏曲评论模式。
评分5.16 23:43
评分看来作者还是长于对材料的考论,论述倒像是几开过后的茶水了。从演剧方式、消费模式、主客关系考察私寓史料,从晚清花谱到清末报刊中的优伶评论,体现了文人从狎优到捧角的嬗变,这不仅促成了民国初年京剧旦行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戏曲评论模式。
评分看来作者还是长于对材料的考论,论述倒像是几开过后的茶水了。从演剧方式、消费模式、主客关系考察私寓史料,从晚清花谱到清末报刊中的优伶评论,体现了文人从狎优到捧角的嬗变,这不仅促成了民国初年京剧旦行的繁荣,也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戏曲评论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