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这里有从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的隐喻的继承。。。)
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八九〇年十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
评《魂断威尼斯》 关于作者: 托马斯·曼,是德国的小说家与散文家,他出生于1875年的德国北部,从小深受家庭艺术气息熏陶的他就立志做一个作家,当然后来他确实做到了。在21岁时候,他就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在1897年,也就是托马斯·曼23岁之时,开始创作了其人生中的第一部...
评分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不同的只是类型,但是有个普遍的规律,流行的难以持久,万人空巷之后是万籁俱寂,于一个时代不被多数人接受的,辗转到另一个时代却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现象对于图书亦然! 我是个酷爱纯文学书的人,有人不屑的质疑我,何为纯文学?我就会忍不住告诉...
评分阿申巴赫是个虔诚的作家。同所有早年即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在年少轻狂还未被岁月完全抹去的时候,得到许多的赞赏和仰慕。幸运的是,这些肯定仍然激励着阿申巴赫的虔诚,让他继续写作,继续期待一语惊人的成就感。 天赋和源自生活的灵感终于日渐衰竭,他意识到自己的文字丢掉了锋...
评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欣赏,这一点在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有人论证这是一部同性恋文学的开山之作,有人认为这是文学互文性的典范之笔,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死亡主题文学的再现。而作者托马斯·曼本人...
评分发表时间:2012-02-03 23:22:29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托马斯曼的书,最近对二战前后的作家都很感兴趣,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赫尔曼黑塞等都是大师啊,这本译文出的短篇,只有两篇中篇,百度上“《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
8万多的字,184页,读了我两个星期,好辛苦……后一篇翻译还行,一下就看完。《死于威尼斯》我没什么话好说的,怎么看怎么读都拗口。如果托马斯本身用词造句的文风确实如此,我这个读者真不是他的fans。略了下前言,说这是他最杰出的一部小说了,囧rz……不就几个场景写得花俏些么?想像的空间逻辑描写,也不见得很顺畅啊。
评分我想我是能够理解这种因为沉溺于美而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感情,美是无关性别的,它是直观的感受。皮相之美对内心渴望又感情丰富的人来说极易激发想象力和创作力。
评分小32开精装的译文经典每一本的装帧都是那么地考究,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收有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句脍炙人口的话在别处听了许多,原来出处竟在这里。多读经典的好处就在于此。
评分翻译不对路,严重不推荐。
评分看完这个,让我想起来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上层、贵族写上层、贵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