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这里有从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的隐喻的继承。。。)
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八九〇年十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
这本书我以前读过上译的,速速翻完,毫无感觉,翻出记录来,打的居然是三颗星?!额的神,真为自己的无知浅薄而汗颜。 这次读的是Michael Henry Heim的译本,前头有Michael Cunningham的推荐,封面上的一句话是" A haunting new translation"。果然没读两页就有haunting的感觉...
评分威尼斯是古代没落的商业中心,现代繁华的旅游胜地。但是在我眼中,他始终带着隐隐的死亡的气息。 十一月的威尼斯,刚受过海水漫城的洗礼,游客减少,气温降低,一切都开始趋于萧条。我想起了电影《威尼斯疑魂》,这部1973年的电影在2012年的票选活动中超越奥逊•威尔斯的《...
评分 评分托马斯·曼是个同性恋,虽然他对此采取低调的态度,但至少他的日记里写得很清楚。不过为了体面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也许还有1895年王尔德案件的影响?虽然我没看到资料明确这么说明,但王尔德案件对当时风靡整个欧洲的同性恋风气有很大的打击),托马斯·曼还是选择了和一位富商...
评分菲德拉斯这个名字,感觉译者没译好。按我的阅读量看来,菲德拉斯应该翻译为 斐德若。柏拉图的对话集里 《会饮》《斐德若》都主要有他的观点。“神在有情人身上”(见于施特劳斯《柏拉图的会饮》)。扯到柏拉图,这个话题就大了,本人功力也不够。
重读。死于威尼斯,美,美在铅灰色的海、白蒙蒙的雾霭、淡红色霞光和玫瑰色云彩等等醇酒般泡沫翻涌芳香四溢的景物描写,唯美精致让我想起王尔德。美在一种隐隐约约的灼热的气息,阿申巴赫永不餍足的对美的渴慕,庞大的压倒理性的激情以及托马斯·曼的艺术观。他没有这类小说常犯的一个毛病——俗滥而感伤的煽情和无病呻吟的基调——从而避免了沦为三流言情小说的风险,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去描绘这一切,语言克制而有力。钱鸿嘉的翻译也好,胜过第一次读的野鸡版本百倍,当时我打了三星,现在感觉只配一星。特里斯坦,无他,喜欢女主弹钢琴的部分。
评分小32开精装的译文经典每一本的装帧都是那么地考究,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收有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这句脍炙人口的话在别处听了许多,原来出处竟在这里。多读经典的好处就在于此。
评分真正的,干净的纯文学。如果卡尔维诺的小说是拥有一万根骨头的鱼,那么托马斯曼的小说是没有一根骨头的鱼。
评分同性气息就像在幽深小径上行走时隐时现的背影,未露真容但予人无限遐想。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的思考被探索到了极致,只是那样的惊世夺目却是要用性命来换取的。对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不怎么感冒,这篇《威尼斯》却真的是如同魔方,让我连着反复读了两遍。
评分真正的,干净的纯文学。如果卡尔维诺的小说是拥有一万根骨头的鱼,那么托马斯曼的小说是没有一根骨头的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