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吴军 博士
“文津图书奖”得主
硅谷风险投资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是当前谷歌中日韩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担任搜索业务副总裁。后回到谷歌负责计算机问答项目。2014年,作为创始合伙人创立丰元创投。吴军博士既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又兼具丰富的中美高科技企业工作及投资经验。
著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见识》《态度》等多部畅销书,并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内的国家级图书大奖。
科技,分科学和技术两条线。技术可以自发的,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渐进式进步,但是如果有了科学思想的指导,技术进步称为自觉行动,技术的发展就大大加速。 从科学角度来看,第一次科学思想的成型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以古希腊为代表,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亚理斯多德.......
评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大部分人在谈论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将相的起落,仿佛历史就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人做了某事件,事物由此兴而又随之落,历史周而复始滚滚向前。而吴军老师借能量与信息两条彼此交织而成的神仙索,带大家跳出时空,俯瞰文明...
评分#读书@2019-41#,《全球科技通史》 吴军,中信出版集团。 吴军博士的书都比较通俗易读。这本书详略得当,抓住了人类对能量获取和使用,对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两条主线,对全球科技历史发展的演变给了一个清晰介绍,但略感遗憾的是,古代部分介绍过多,现代部分相对少了些。适合睡...
评分吴军的又一部作品,之前在得到上已经听过音频版,内容上和之前的《文明之光》系列有很多重叠,主要是通过能量和信息以主线来把人类历史进步串起来讲一遍。算是稍新的一种视角,虽然有些地方解释的有些牵强。吴老师毕竟非专业作家,阅读流畅度上有些提升空间。总体来说这样的一本...
评分这个层次上,就叫科技通史,有点大言不惭。的确,给小学或初中生比较合适。
评分生动性不及《文明之光》,体量也无甚可比性,但这本书有“把书写薄”的感觉,比前者有更明确的观点和指向性,放弃了对细枝末节的陈述,从能量和信息的角度重新审视科学进步的本质。美中不足虽以时间为轴串联起各个章节,但有些单篇文章还是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主题也有点跳跃,复盘时觉得有些吃力;简史的弊端就是文字的趣味性装饰性上差些,再加上个人偏好作祟导致对部分话题兴味索然,夹带私心有所挑拣。这书对启发观点很有益,一是发现技术与能量相互驱动带来的良性循环,这帮助理解科技发展历史;二是能量与信息是科技进步的内核,这帮助推测科技进步的方向;最后,人们对于政治经济历史往往报以热情,却觉得科技只是极客的本命敬而远之,很多科研人员又缺乏对科技事业人文角度的思考和高视角的总结,这本书弥合了这个裂缝,这方面还是惊艳。
评分其实我也想整理一份科技史,不仅仅是技术史,还有制度史、艺术史、意识形态史及其相互影响,由于基本上已经读过主要的技术史,比如人类史、文字史、数学史、天文学的历史、计算机和网络的历史、信息简史、基因传、图画史、欧洲活字印刷的历史,作者的总结对我基本没有新增信息,以上每一本单独的历史都比这本通史厚,讲的也更深,这本通史给初学者更合适。作者讲科技几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叠加性进步的力量,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因为制度也是有叠加性的非常重要的力量。比如说宗教、股份制、比如会计制度、宪政、法币,等等。这些力量的作用甚至比技术还厉害,虽然制度在某些时空内会倒退,但都是可累加的,总体上都是不可逆的进步,从而推动整个人类向前。
评分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梳理一遍,自己再画画框架,清晰不少。我觉得这本比之前的文明之光好,就是给了你一个大框架,用于自己再思考或者往里面填内容。
评分把人类文明的发展梳理一遍,自己再画画框架,清晰不少。我觉得这本比之前的文明之光好,就是给了你一个大框架,用于自己再思考或者往里面填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