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
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
1924年因病去世
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 ——读卡夫卡《审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审判》期待已久,之前读过各种其他的版本,重温经典也是一种美妙的回忆。我喜欢卡夫卡,非常喜欢。若问理由,因为他不搞愚民谎言文学,就这一点足够伟大。 拿到书...
评分当今是法制社会,错案、冤案都可以申述,上诉,可是在《审判》中的约瑟夫•K却不知何处申,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作者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作家,西方现代派的文学鼻祖。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布拉格,那时还处于奥匈帝国时期。20世纪初的西方经历了战争、社会...
评分 评分第一次看卡夫卡,基本上是昏昏沉沉看完的,只有到最后教士出来的那一段小说才变得有意思,主要的故事情节很乏味,看书评比看正文有意思的多。 关于内容的解释,我比较喜欢的是《为自己的人》中弗洛姆的书评,这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梦境,是K的潜意识塑造出来的。因此情节才会...
评分在百度百科里,审判,通俗解释是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法理解释是指人民法院依定法院程序来源于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案件或者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并判决的一项活动。诉讼,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指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过程或程序。现在,在中国法理的解释上,是指纠纷当事...
我依然记得在大学期间第一次阅读此书的感觉,一个人怎么就忽然间就成了犯人,他又怎么从荒谬感一步步滑倒自我怀疑,再到内心崩溃直至自愿受刑法,当我读完这一切时候我感觉到这只是小说的一种叙述手法,直至多年以后,我才真正知道,原来小说就是对现实最好的预言。
评分已购。越来越觉得卡夫卡太独特,俗了说,真的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学都学不了。《审判》里充满了冷、硬、繁复的黑线条,还有绝望,有时候又能在对话中读出夸张的滑稽。K.在法院,在画家处,在律师家,这几段每次都能让我读到压抑不堪。。。。另外,此译本好极了。
评分感觉没看懂…
评分4.5;由长期浸淫于办公体制&官僚系统的法学博士卡夫卡写就这场漫长「诉讼」,真是发自肺腑的陈诉。边读边回想奥逊·威尔斯的同名电影,不得不说是一次完美的改编(虽然电影较文字繁复花哨许多),极为风格化的影像加深梦魇感;而文字具有德语特有的干冷硬平(后记中所说“千人一面”太对了),语言密度不亚于普鲁斯特,非常接近梦境属性的虚无荒诞,从一个噩梦场景迅速滑到另一个,无需情理与逻辑(然其内在/外象的「真实性」其实高度统一),每个人都被安置到这个庞大的(司法)机构中与之莫不有关联,并保持着微妙平衡,“谎言被当做世界秩序的基石”,在等待审判的日子里享受虚假的自由。人类被投掷到这个巨大荒原的无力挣脱感,第九章关于看门人与等待进入法律大门的男人可视为全书核心——“这道大门专为你而设”。
评分昨晚看了道长说《城堡》,赶紧把延宕许久的这一本拿出来看。文大的译笔真好,译后记也兼顾背景知识和开放空间。卡夫卡是适合成熟读者的作家,如文泽尔所说,太年轻时去读,真的是一头雾水,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这半句我加的)。如果说终于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发现后续那些作家向其致敬的意义,倒不如说我们仍旧应该重读与重读(多音字)这璀璨一代的作品,以获得更接近一手哲思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