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卡夫卡 外国文学 弗兰茨·卡夫卡 文学 小说 审判 奥地利 奥地利文学
发表于2025-04-17
审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弗兰茨·卡夫卡(1883.7.3-1924.6.3)
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
1924年因病去世
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4.5;由长期浸淫于办公体制&官僚系统的法学博士卡夫卡写就这场漫长「诉讼」,真是发自肺腑的陈诉。边读边回想奥逊·威尔斯的同名电影,不得不说是一次完美的改编(虽然电影较文字繁复花哨许多),极为风格化的影像加深梦魇感;而文字具有德语特有的干冷硬平(后记中所说“千人一面”太对了),语言密度不亚于普鲁斯特,非常接近梦境属性的虚无荒诞,从一个噩梦场景迅速滑到另一个,无需情理与逻辑(然其内在/外象的「真实性」其实高度统一),每个人都被安置到这个庞大的(司法)机构中与之莫不有关联,并保持着微妙平衡,“谎言被当做世界秩序的基石”,在等待审判的日子里享受虚假的自由。人类被投掷到这个巨大荒原的无力挣脱感,第九章关于看门人与等待进入法律大门的男人可视为全书核心——“这道大门专为你而设”。
评分每一扇门背后都可能是法院,每一个人都是法院的一部分;审判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渐给出的,到最终的审判日,根本没有完全无辜的人;对话和情节都像无尽头的螺旋楼梯,像噩梦中奔跑着下楼但楼层却一直显示着“15”。七月在布拉格的卡夫卡博物馆看到一排排黑色的档案箱,视频里打字盖章的动作不断重复,甚至卡夫卡居住了很久的布拉格本身也是一个enigmatic town,兜兜转转但是走不出去。以及终于在离家前看完了第100本,也算给自己长途飞行前一点形式主义的虚荣快乐。
评分每一扇门背后都可能是法院,每一个人都是法院的一部分;审判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渐给出的,到最终的审判日,根本没有完全无辜的人;对话和情节都像无尽头的螺旋楼梯,像噩梦中奔跑着下楼但楼层却一直显示着“15”。七月在布拉格的卡夫卡博物馆看到一排排黑色的档案箱,视频里打字盖章的动作不断重复,甚至卡夫卡居住了很久的布拉格本身也是一个enigmatic town,兜兜转转但是走不出去。以及终于在离家前看完了第100本,也算给自己长途飞行前一点形式主义的虚荣快乐。
评分真棒
评分翻译很好滴呈现了卡夫卡的电子噩梦文风,相信译者是下了一番功夫尽可能去还原原意的,另外也很喜欢这个封面
卡夫卡的荒诞感并不是来自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而是非常私人的他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对峙关系。卡夫卡是个非常敏感又懦弱的人。在他大部分小说里存在的只有“我”和外部世界的那个力量。其它角色都只是外部力量的一部分。他既无勇气对抗也无能力讨好这个力量。剩下的只能是无止境...
评分第一次看卡夫卡,基本上是昏昏沉沉看完的,只有到最后教士出来的那一段小说才变得有意思,主要的故事情节很乏味,看书评比看正文有意思的多。 关于内容的解释,我比较喜欢的是《为自己的人》中弗洛姆的书评,这本书叙述的是一个梦境,是K的潜意识塑造出来的。因此情节才会...
评分之前读曹庸译本的《审判》两遍,孙坤荣译本的《诉讼》一遍。 虽然现在觉得《诉讼》这个译名可能更贴切,但是就译本内容而言,最喜欢曹庸的翻译。 《诉讼》是我最喜欢的卡夫卡作品。十年前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变形记》,没有任何感觉,又过了两年,第一次读《城堡》,只是觉...
评分[关于书名] 这本书的书名有的译作《审判》有的译作《诉讼》,我是喜欢“审判”这一译词多于喜欢“诉讼”。k遭遇了被审判,同时他也审判着审判,整个故事k与周围世界进行的是双向审判,他们都没有给过对方诉讼的权利。 [关于法的世界] 自始至快要终,k 都相信有...
审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