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封建主义的包办婚姻并未根除,浸透着铜臭味的各种形式买卖婚姻还相当严重地存在着,不少人将婚姻变为交易,将两性变为杯水,将爱情变为消费,人们确实还未完全获得应有的性权利,还未充分享受到“寓于爱情中的自然的幸福”,在这种情况下,读一下赖希的《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是很有启发的,也可以促使一些热衷于“性放纵”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
赖希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中存在着性压抑。他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文明是对原始的反社会冲动的压制提出批评:原始的性欲并不必然反社会,正是压抑导致了异常的反社会冲动。解除性压抑可以使人生活得好。性压抑是有害的。宣扬性压抑的道德和制度是不正当的...
评分by栗月静 性革命主要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各国的性观念变化。二战之后婴儿潮一代的人,从1963年开始性革命——在《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解禁和披头士第一张唱片发行之间。但是也有人认为,性革命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在二三十年代是第一次革命,也是6...
评分by栗月静 性革命主要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各国的性观念变化。二战之后婴儿潮一代的人,从1963年开始性革命——在《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解禁和披头士第一张唱片发行之间。但是也有人认为,性革命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在二三十年代是第一次革命,也是6...
评分by栗月静 性革命主要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后来又传播到西方各国的性观念变化。二战之后婴儿潮一代的人,从1963年开始性革命——在《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解禁和披头士第一张唱片发行之间。但是也有人认为,性革命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在二三十年代是第一次革命,也是6...
评分赖希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中存在着性压抑。他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文明是对原始的反社会冲动的压制提出批评:原始的性欲并不必然反社会,正是压抑导致了异常的反社会冲动。解除性压抑可以使人生活得好。性压抑是有害的。宣扬性压抑的道德和制度是不正当的...
上半部非常具有革命性和独到的见解,下半部关于前苏联公社和文化革命的调研有点枯燥,好歹看完了,发现我们以前照搬前苏联那套真的只是学了个形式主义啊,以前前苏联好歹还真是乌托邦,想要创作人民幸福的新社会。
评分一方面精神错乱一样对马克思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奇妙误解,还用弗洛伊德杂交马克思,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有魄力的见解,语出惊人,让我激动地站起来走了两步,真是一个疯子傻子和天才的混合体
评分尽管观点不完全赞同,但这是给了我很大勇气和痛苦的一本书
评分群众心理学那本儿哲学味道重一些,这个偏向实践。一般般。书后附长篇评论。
评分翻译有够糟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