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898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世上好书的出现,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长期积累,水到渠成;一是机缘凑合,别开生面。若是后者,往往与特定时代氛围有关。我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属于后者,故谈论此书的得失,必须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与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作为必要的参照系。 自1978年改革...
评分 评分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来说。时间串连。 1898-1927为书研究中心。1898-1916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1917-1927五四小说家 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 1叙事时间参考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故事与情节的区分,不是热奈特的“情节时间”与...
评分 评分本书的论述中心是小说的叙事模式,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并未对这些理论作出严谨的肃清,而只是将其大致分成了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种叙事模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
将近读了50天,某天亚马逊特价时候买的,看了以后对叙事方法产生了较大兴趣,难以想象读的是人家的博士论文啊(⊙o⊙)…
评分读了一个月终于快读完了,但为什么结语都还有好几章。 总而言之,正文部分其实重复之处也挺多,知识密度不是很大,不难读。开头部分用量化的方式研究,果然是学到了一些范式。 思路真的是清晰的,核心意思也还蛮明显的,还真的就是战线拉太长了趴……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个框架,看了一半似乎就没太大惊喜了。 但是偶有蛮文学性的句子以文学理论的方式出现,这个让人蛮惊喜的。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好像是讨论后来转变中的小说和之前的种种先驱们的关系)“断裂是脐带式的断裂,重生是凤凰的涅槃。”这个比喻很好。 作者本人的情怀还是很有的,所以这也是这本书不那么难读的原因之一,蛮接地气的论文。 像一棵枝干分明的树,每一条枝干相互交叉,枝头偶尔有漂亮的小花。
评分陈平原的逻辑很好,很传统很踏实很四平八稳,文风也是,少一点点灵动。
评分提出了很多理论与理论、思维与思维之间的犄角旮旯的空隙。
评分上编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转变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下编侧重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新小说”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努力,虽然主观上他们从没意识到更不想“合作”。没有宏大理论构架,多史料的采集,沟通现代与当代。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没有晚晴,何来五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