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庚
出品人:
页数:395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2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2122982
丛书系列:林庚诗文集单行本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 林庚
  • 中国文学
  • 文学
  • 文学研究
  • 古典文学
  • 文学评论&理论&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经典著作
  • 文学研究
  • 历史文学
  • 散文诗歌
  • 小说发展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中国文学史
出版说明
总序
朱佩弦先生序
自序
启蒙时代
第一章 蒙昧的传说
第二章 史诗时期
第三章 女性的歌唱
第四章 散文的发达
第五章 知道悲哀以后
第六章 理性的人性
第七章 文坛的夏季
第八章 苦闷的醒觉
黄金时代
第九章 不平衡的节奏
第十章 人物的追求
第十一章 原野的认识
第十二章 旅人之思的北来
第十三章 主潮的形式
第十四章 诗国高潮
第十五章 古典的先河
第十六章 修士的重现
第十七章 文艺派别
第十八章 散文的再起
白银时代
第十九章 口语的接近
第廿章 凝静的刻画
第廿一章 抒情时期
第廿二章 晚唐余风
第廿三章 骈俪的再起
第廿四章 古典的衰歇
第廿五章 文艺清谈
第廿六章 第四乐府
第廿七章 理性的玄学
黑夜时代
第廿八章 梦想的开始
第廿九章 讲唱的流行
第卅章 杂剧与院本
第卅一章 舞台重心
第卅二章 章回故事的出现
第卅三章 梦的结束
第卅四章 女性的演出
第卅五章 诗文的回溯
第卅六章 文艺曙光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评分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评分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评分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评分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

用户评价

评分

多棒啊,美哉!

评分

热心于社会改造的人们,以为伟大的文艺就是有助于理想社会的文艺,但爱好文艺的人们,却正以为那理想的社会,必然的须是接近于文艺的社会。从蒙昧的传说开始的南北之分,再到元曲衰歇以后起来的南曲——许许多多漫长黑夜里的坚持,那些无用的日子,悲伤的日子,会过去也会回来的日子,会得到也会失去的日子,为我们所苦苦寻觅、学习的东西——感慨系之。静希师的文章虽不免有缺憾偏颇之处,然而能做到这个样子,我们还能够不感到满足吗?这一种文艺的高峰,竟成为仰望的顶点了。

评分

热心于社会改造的人们,以为伟大的文艺就是有助于理想社会的文艺,但爱好文艺的人们,却正以为那理想的社会,必然的须是接近于文艺的社会。从蒙昧的传说开始的南北之分,再到元曲衰歇以后起来的南曲——许许多多漫长黑夜里的坚持,那些无用的日子,悲伤的日子,会过去也会回来的日子,会得到也会失去的日子,为我们所苦苦寻觅、学习的东西——感慨系之。静希师的文章虽不免有缺憾偏颇之处,然而能做到这个样子,我们还能够不感到满足吗?这一种文艺的高峰,竟成为仰望的顶点了。

评分

#2006.10.4-2016.10.4 林庚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 林庚先生构思于抗战烽火并在1940年代后期完成的这部文学史及今读来依旧使人耳目一新。即便王瑶先生曾经对此著有过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无法阻挡它在中国文学史序列中占据佼佼者的一席之地。林先生并非没有历史感的学者,但以诗心为代表的文学感受力对他而言却特别重要,对比后来改写的《中国文学简史》,明显能感觉到原生态的文学史表达凸显的是一位诗人底子的学者充足的个性,再借用他描述盛唐文学的“少年精神”概念,这种理解并言说历史的方式是那样健旺饱满,那样生机盎然,那样引人入胜。四个时代的划分虽值得商榷,但很能见出林先生将中国文学史生命意识化的努力,在他的笔下,文学史是活生生的,是和人世间的盛衰起落同构的。

评分

过于简单,诗学色彩太强.不好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