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此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它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衷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人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魏斐德,美国“汉学三杰”之一,北岛眼中的“青灯”。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成员和美国哲学家协会会员。曾任美国国教育中国顾问、中国文明研究委员会主任、美利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还曾任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文章外,其著作还包括:《大门外的陌生人》、《历史与意志》、《中华帝国的衰亡》、《上海警察1927—1937》和《上海歹土》、《间谍王:戴笠和中国特工》。
Wakeman’s articles in the 1979 collection(on the fall of Beijing city) clearly found its way into his 1985 book. On the one hand, Wakeman’s 2-volume thick book records the major events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adopts t...
评分所列错误,有一点点原作者、译者的错,大部分是编辑该打。 所依版本是新星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2015年1月第四次印刷。 不知道会不会是我买了盗版,竟然会有这么多的错误。 P62,注①中:谢肇浙——谢肇淛 P74,云闲三子——云间三子 P76,陈贞惠——陈贞慧 P78,回忆堂诗...
评分外国人看中国的历史要比中国人自己强,因为他可以超脱在民族感情之外.中国人自己看就不行了,中国人自己有偏差就会招来好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外族好就是卖国,想要说几句自己民族的好话就对历史的认知产生偏差.
评分很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页书有时能多达80%的注解. 逐词说明史料的来源. 并生动地讲述故事 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扣人心弦. 融汇贯通,提出作者的观点. 真正大家之风. 从这本书开始我觉得历史书是比小说更活泼生动的 曾经的人物从苍白的名字 恢复成有习俗背景,...
评分外国人看中国的历史要比中国人自己强,因为他可以超脱在民族感情之外.中国人自己看就不行了,中国人自己有偏差就会招来好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外族好就是卖国,想要说几句自己民族的好话就对历史的认知产生偏差.
修行2nd,读到一半欲打四星,因为对一些重要或有争议部分此书采取简略而过,取一种说法不及其余。我不大喜欢,而读到后一半立刻调回五星+,此书搭配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与南明史,四本书足以囊括李自成起兵到三藩之乱初定全部过程,详尽而大补,尤其此书最后五十页之议论,对彼时文人心态,官僚心态,满汉不同之心态,各种分析淋漓尽致,此书独立来看并不完美,但有趣的是,顾诚与孟森先生分析透彻详尽的他略写,顾孟二位不及之处魏公却分析到位引人深思,中西互补无意得此妙处真是令人拍案,感觉对此段历史已经了解到位,心满意足
评分和顾诚的《南明史》一起读完,从另一个角度讲解那段历史,但是感觉有的地方语焉不详,但不失一本好书
评分#十月三打#魏斐德的清朝开国史,也是明清嬗替之际,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如何接续传统、涤荡痼疾、扫除积弊的历史。作者将明末清初的中国放入国际大背景下去考校,明亡清兴与17世纪全球经济危机并举,探讨了清初统治者如何在不触动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通过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政治、文化上的局部调整来摆脱经济危机,并埋下灾难性的隐患:正是17世纪清朝重建统治秩序的成功,使之在19世纪强大的外来干涉再次出现之时,难以作出制度上的选择。满汉冲突与调和,以及此背景下“既不能捐躯殉难,以全忠义;又不能精白一心,以事新主”贰臣矛盾心态的描摹尤为精道。整体上看仍是“叙事史学”的传统,史料大于史论,小说般的笔法固然引人入胜,对史料的选择也可看出作者的倾向,但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与再现却难免有主观臆想与过度阐释的嫌疑。
评分汉学家中史料如此扎实的不多(虽然译者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如把“潞王杭州降清”误为“鲁王”等等数不胜数),尤其是把经济社会史作为明清易代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更好的解释了清如何从明末乱世社会崩溃的情况下,自己在革弊同时也在添乱,但几经周折终于被公认为“天命所归”的经济社会形态依据。
评分#十月三打#魏斐德的清朝开国史,也是明清嬗替之际,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如何接续传统、涤荡痼疾、扫除积弊的历史。作者将明末清初的中国放入国际大背景下去考校,明亡清兴与17世纪全球经济危机并举,探讨了清初统治者如何在不触动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通过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政治、文化上的局部调整来摆脱经济危机,并埋下灾难性的隐患:正是17世纪清朝重建统治秩序的成功,使之在19世纪强大的外来干涉再次出现之时,难以作出制度上的选择。满汉冲突与调和,以及此背景下“既不能捐躯殉难,以全忠义;又不能精白一心,以事新主”贰臣矛盾心态的描摹尤为精道。整体上看仍是“叙事史学”的传统,史料大于史论,小说般的笔法固然引人入胜,对史料的选择也可看出作者的倾向,但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与再现却难免有主观臆想与过度阐释的嫌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