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Drunk Piano,生于1975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现执教于剑桥大学。小说、随笔、政治评论散见于《芙蓉》、《希望》、《南风窗》、《外滩画刊》。曾以DrunkPiano网名在某海外网站,连载其主要小说作品。
万圣书园二楼一进门的侧面,挨着楼梯口,基本上摆的都是人文社科类。在看过了《读库》和《我呸》后,看到了这本书。 开始并没有想买,只是想着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平常除了健身、看书、漫无目的地漫步在成都街头,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不过,可做酝酿睡觉之书。 ...
评分在查资料赶书稿及搬家新床不适症的双重刺激下,连续几夜毫无悬念地失眠。今晨一时彻底放弃了挣扎抗争的辗转反侧,读刘瑜这本已不算新的新书。或颦或慨,终于在三点左右忍不住爆笑出来,而摧毁我笑点的,正是《色》里那段对中国男留学生群体相貌身材的恨铁不成钢: “在...
评分我暑假的时候读《送你一颗子弹》,几乎是一气呵成。让人拿到手里就不忍放下。刘瑜的或尖酸或自嘲、或客观或理性,说的道理虽多且杂,但却句句鞭辟入里深入人心。反正我是听进去了。 全书我最喜欢的章节是“论爱情之不可能”,当时在看的时候就一心想快点到这个章节。而暑假...
评分我也算一个搞社会研究的学生,周围的同学也都是社科的背景 我发现自己周围的社交网络所呈现的状态与这本书如出一辙。 碎碎叨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讽刺是幽默感么? 能随意扯到到历史史实和名人名著是联想力丰富么? 经常有一些闲得无聊的奇思怪想就觉得自己脱离俗人了的范畴?...
评分看这本书时我常常翻到扉页看作者的照片,告诉自己“这些有趣的文字都是这个人写的呢”。而第一次接触刘瑜老师的作品是高考前的自由复习时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的那本《民主的细节》,于是趁着不上课的空闲翻完了它。 收录的文章里最喜欢的 七年之后 买了一堆意义 娜拉出国...
好吧,我承认我手贱,不喜欢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刘瑜女士惯常的模式就是脱离语境,把两种文化现象在表象的层面上扯在一起横向比较,不知纵向,然后得出一个西方中心论视角下的简单粗暴结论。欠缺女性主义意识的小女子情怀与世俗化的小聪明打底,加一点学术花椒、文艺/伪文艺鸡精,就乱炖出了知识结构破碎的所谓文化/政治随笔。她所呈现所表达的自由主义看来从来不通向真正的自由,更不通向生存方式多元的社会图景。我真的很想问,这些打着自由、民主旗号的学者们真的有严肃地思考及反省吗,真的是为中国的前途、吾土吾民的未来着想吗?还是仅仅是一种伪精英脱离现实的幻想与自我陶醉?
评分这是除了王小波《理想国和哲人王》之外我做笔记最多的书,共鸣感很强很强。 我喜欢读比我年纪大的人的书,可以汲取很多生活的养分。 我喜欢不再年轻的女人,她们各有风韵与自己的简介,比如宛若夜河般宁静的席慕容,比如宁静如诗的龙应台,再比如这位刘瑜。总是那么真实,让生活以清晰的脉络呈现出来, 如同冬天的风, 让人清醒。
评分这些小水文写成BLOG也不一定天天去看吧,那么多我我我,许多观点非黑即白,中文行文水平也很一般,为什么出书能分打到8.8啊?
评分刘瑜和饭饭这样的作者,永远聪明的既接地气,又有腔调。谁给打的标签是:“装逼青年”啊,写的这么平易近人还装逼?你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会不会脑溢血啊。
评分无论周围有多少人称赞,我还是觉得这位小资的女公知,浪费了这样好的一个书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