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名字衍生的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奥威尔置身历史的一端,告诉我们另外一端的情景。他先写出将要发生的一切,继而大家如同他笔下的温斯顿、茱莉娅、奥布兰、帕森斯和其他人物那样,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写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阶段,而是最终结局。
朋友曾经问,看过1984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多人说恐惧,可是我却只感受到刻骨的,无法用泪水倾泄的悲伤。 在黄昏的小屋里,他和她从缱绻后的睡梦中醒来,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她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和尘世中种种车来人往。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
评分《一九八四》的伟大是不用任何废话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甚至有人称这本书为“社会政治幻想小说”。 和我对《动物庄园》的评价一样,中国人喜欢《一九八四》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以至于我总是怀疑,《一九八四》能够在中国出版,都是一件令...
评分这里说的译本分别是董乐山、刘绍铭和孙仲旭的译本,这三个译本流传比较广,质量也都不错。本文试图通过一些译例,结合原文,来简要比较这三个译本。 第一部 第一章 Down at street level another poster, torn at one corner, flapped fitfully in the wind, alternatively co...
评分最近发生两件事。 一,在网上看到的。Jessie J的演唱会视频,跟吴莫愁同台唱PriceTag。有人问吴莫愁旁边的那女的是谁。有人说这女的唱的明显不如吴莫愁的原唱。 二,身边的。一朋友说他朋友推荐他看《欢乐合唱团》,说很好看。他一看,不就是美剧《Glee》吗。 刚好最近在看...
评分朋友曾经问,看过1984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多人说恐惧,可是我却只感受到刻骨的,无法用泪水倾泄的悲伤。 在黄昏的小屋里,他和她从缱绻后的睡梦中醒来,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她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和尘世中种种车来人往。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
伟大的奥威尔!
评分预言家
评分预言家
评分这大概一定会是我今年看过最压抑又最优秀但最恐怖的一本书。 再想一想竟然在有生之年里一边是热情欧洲杯一边看到英国“光荣”脱欧啦,即使众声音说这是一次愚蠢的民主意志是场闹剧,我还是觉得米国能支持公投就足够酷,民主它是不是个好东西?非要两分法,那我说它是。 不要怕闹腾。尘归尘,土归土,清风归山谷,伦敦也可以独立,然后加入欧盟嘛。 最可怖的是被洗脑后的机械和懦弱,就像这本伟大的书,让人生,无所恋。
评分这本书越看越压抑冰凉,开头还能轻松笑着"瞎说什么大实话",越往后读,一方面觉得奥威尔的政治敏感太强,另一方面他把人性和体制看的透彻到有点恐怖,或者说其实人性和体制才是恐怖的源头。奥威尔用如此冷静的笔触把希望捏碎给我看。某一时刻,我如温斯顿在读"那本书"时一样,很多道理都知道所以看到书里也写着会觉得更有希望,但这股愉悦很快被现实击碎。还有很多观点让人脑洞大开或者开启新角度,为此又再次感慨奥威尔看问题的透彻力像手术刀一样游刃有余的游走在你的脑袋上,随时都可以削掉一块告诉你里面藏着什么。当然其实他如此“残酷”的讲诉这件事,无非是想这种事情永远不要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