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杨伯峻
出品人:
页数:308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0-1
价格:2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070248
丛书系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图书标签:
  • 国学
  • 杨伯峻
  • 论语
  • 经典
  • 论语译注
  • 哲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哲学
  • 论语
  • 儒家
  • 经典
  • 古文
  • 译注
  • 国学
  • 传统文化
  • 语录体
  • 修身
  • 治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论语译注》内容包括:试论孔子、导言、例言、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

作者简介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冯玉祥将军研究室成员、广东中山大学讲师、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处长、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书局编辑、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目录信息

試論孔子
導言
例言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衞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論語詞典例言
論語詞典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参考了:http://hi.baidu.com/thunderoad/item/9da6a0367e1bdbfe97f88de3 一生推!! 语录如下: 八佾 第三 二十一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周人以栗,曰使民战...

评分

孔子已逝去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一直存活于中国文化之中。也许孔子生前绝没有想到,世人对他的评价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会儿被后人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一会儿又被摔在地上、踩在脚下,成了如丧家之犬的“孔老二”。但在我眼里,孔子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个教书匠...  

评分

孔子19岁结婚,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当时孔子父母俱亡,也没有成名。为何鲁昭公要派人送鲤鱼?莫非孔子的老婆是官二代?还是鲁昭公慧眼识英雄?  

评分

一日整理书橱,竟发现家中已有两本《论语》,另有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想来《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其中的名篇甚至已反复诵读过不下百遍,但是多为机械的背诵而少积极的思考。今借此机会重读《论语》,于颇有感悟之处抒发一点自己的拙见,望能...  

评分

在这个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里,知人与被人知大概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知人与被人知的对立和统一,决定着家庭的融洽、人物命运的通达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存亡。文王与太公,刘备与孔明,是知与被知统一的正面教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是知与被知对立缺失...  

用户评价

评分

想跟孔子聊天。

评分

阿拉论语课用书 岂止熟读,几乎背诵。

评分

经过杨树达、王力与冯友兰的亲审,杨伯峻的错误要不骤减也是难的,但是,其中弥漫的郭沫若先生的套路则不可不辨。当然,序言和正文注译永远要分开来看,这是读国朝中文典籍的经验之谈,莫因序废文,莫因人废言,当代则更其反之亦然。小杨不时给出各种解释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这般那般的翻译原句,也算是为入门操碎了心,也算是反驳了朱熹留下的诸多积重难返的常识性误解。考据功夫尽显于此,奈何质胜文显野,更其质亦平平,考据、文章、义理斯三者每况愈下。钱穆云:“今试以白话作注,亦较以白话直译原文远为合适。如《论语》一“仁”字,岂不可作为注语,详发其义?若必直作翻译,岂不难之又难。”可见句读与翻译,学养与通识,宾四与怀谨,扣其两端而竭之何其难矣,一本书盖有一本书之独见的任务吧。初读论语可兼杨伯峻、李泽厚与钱穆,再读则必孜孜上溯

评分

博大精深,常读常新

评分

做得很一般,也有弄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