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书名灵感来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作者从《牡丹亭》、艾伦·凯、厨川白村等作家作品中汲取养分,在民国名士身上寻找爱情的踪影。继上海书写与海外华人叙史之后,潘翎将视线投射到二十世纪中国爱情观的演变之上,探索中国传统中的“情”如何与西方浪漫爱交汇融合,揭开新式恋爱的洋洋大观。
作者简介:
潘翎(Lynn Pan,1945—2024),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移居香港。1963年取得伦敦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曾任职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剑桥大学,1970年代初开始写作。她的作品多偏重中国社会的人事物景,尤其侧重于讲述上海和海外华人的故事。曾主编《海外华人百科全书》《上海沧桑一百年》,个人作品包括《炎黄子孙——海外华人的故事》、Old Shanghai: Gangsters in Paradise等。1991年获马丁·路德·金纪念奖。
译者简介:
宋菁,翻译学博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国萨里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以文艺著述与文人生活为线索,讲述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情在中国的发展史。展现了“爱”的概念如何在反对包办婚姻与纳妾制的独立自主选择、一夫一妻制与西方的浪漫爱典范中逐渐转变。 书名灵感来自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作者...
评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往往带有一种虚幻的色彩,人物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真爱遗事》中的情感纠葛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主人公在爱情中渴望纯粹与永恒,但现实中的种种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个人性格等——却让爱情变得复杂而脆弱。爱情在张爱...
评分从中之“情”与西之“爱”的交融中可以窥见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从爱情文化的发展史也可以窥见中国明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社会发展动势,潘翎著、宋菁译的《真爱遗事》视角独特,译文流畅自然,精准还原了原著的情感基调与细腻笔触,在阅读中文译本时,也能深切感受到原著...
评分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往往带有一种虚幻的色彩,人物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真爱遗事》中的情感纠葛正是这种冲突的体现。主人公在爱情中渴望纯粹与永恒,但现实中的种种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个人性格等——却让爱情变得复杂而脆弱。爱情在张爱...
评分《真爱遗事》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一部文学译著,重构了“爱”的复杂光谱。书中收录的短篇故事如一场场情感解剖实验,名人在激情与背叛、占有与疏离间反复游移,既像古典悲剧的复调回响,又充满现代人的精神症候。译者精准捕捉了原作的神经质美感,破碎的叙事与跳跃...
《真爱遗事》这本书,真的让我读得停不下来。它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而是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爱情、失去和回忆。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想起自己的一些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共鸣。书里的角色很真实,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特别贴近生活,有时候我会为他们着急,有时候又会被他们的坚持打动。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在讲爱情,更像是在告诉我,生活中有很多无奈和遗憾,但正是这些让我们成长。读完以后,我发现自己对感情有了新的理解,也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它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我在平淡的文字里感受到深深的情感。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慢慢读的书,它让我觉得,爱和成长真的没那么复杂,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跟随《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潘翎指出“爱情”最早于1908年出现在《辞源》中,但到1931年才第一次有“爱情”这个词条。这些事实表明,爱情以前不是婚姻的前提。中国跟其他社会一样,以前当然有过爱,也有过情,但浪漫意义上的“爱情”未必是过去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今天,试图从中理解自己情感的中国人几乎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建构,而不是客观现实,而只是雕刻“爱”语义领域的一种方式,五四文人似乎决心引进西方文化中最糟糕的部分,同时仔细过滤其中的宝贵部分,西方传统中的爱唤起了身体和灵魂的二重性——当时这在中国是一个未知的概念——以及爱与性之间的分离,以及真爱的纯洁使人更接近上帝的观念。似乎遗憾的是,五四以来人们抛弃过时且往往残酷的服从和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概念,却转向适应关于性与爱的新迷信。
评分作者独创的“冰裂纹叙事”让文本始终处于微妙崩裂状态:当男女主角在京都枯山水庭院接吻时,描写突然跳接到景德镇窑炉里正在开片的青瓷;当战争拆散恋人时,轰炸机投下的阴影恰好覆盖了十年前他们初遇的咖啡杯底渍。这种釉变式的意象蒙太奇,让伤痛呈现出哥窑瓷器般的金丝铁线。这部作品像一封永远在途的航空信,它揭示的爱情本质残酷而迷人:我们真正拥有的,从来只是爱情发生时的时差,与消散后的遗迹。当最后一个句号坠落时,书页间升起的不是玫瑰香,而是博物馆库房里标本蝴蝶的磷粉气息。
评分作者独创的“冰裂纹叙事”让文本始终处于微妙崩裂状态:当男女主角在京都枯山水庭院接吻时,描写突然跳接到景德镇窑炉里正在开片的青瓷;当战争拆散恋人时,轰炸机投下的阴影恰好覆盖了十年前他们初遇的咖啡杯底渍。这种釉变式的意象蒙太奇,让伤痛呈现出哥窑瓷器般的金丝铁线。这部作品像一封永远在途的航空信,它揭示的爱情本质残酷而迷人:我们真正拥有的,从来只是爱情发生时的时差,与消散后的遗迹。当最后一个句号坠落时,书页间升起的不是玫瑰香,而是博物馆库房里标本蝴蝶的磷粉气息。
评分中国爱情观的现代化从来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凯歌,而是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文化苦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