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许煜
出品人:大学问
页数:352
译者:李仁杰、蒋雨航等
出版时间:2025-2
价格:6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9875747
丛书系列:大学问·哲思系列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哲学
  • 科技伦理
  • 未来学
  • 人机关系
  • 认知科学
  • 技术哲学
  • 数字时代
  • 思辨
  • 科技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全新力作,展现跨越哲学、技术、艺术的思考。

☆本书看点

1.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新近作品,体现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

许煜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哲学家,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本书是许煜新近出版的力作,汇集了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他独特的哲学风格。

2.技术哲学领域的前沿成果,视野开阔。

本书不仅对法德哲学进行了诠释,而且对中国哲学进行了反思,试图在当下这个技术时代,寻找一种通往后欧洲哲学的路径,视野开阔,是技术哲学领域的前沿成果。

3.内涵丰富深刻,展现跨越哲学、技术、艺术领域的思考。

本书的内涵丰富深刻,跨越哲学、技术、艺术三个领域。哲学部分集中于哲学史,并为技术和艺术部分做理论准备;技术部分围绕许煜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展开;艺术部分则聚焦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4.专业译者精心翻译,作者悉心校订,译文准确流畅。

本书译者均为专业的哲学研究者,译文亦经过作者悉心校订,不仅忠于作者原意,而且行文流畅,可读性强。

☆ 作者简介

许煜,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评委,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发起人。他师从贝尔纳·斯蒂格勒,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学术专著包括《论数码物的存在》(2016)、《论中国的技术问题》(2016)、《递归与偶然》(2019)、《艺术与宇宙技术》(2021)、《后欧洲》(2024)、《机器与主权》(2024)等,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 内容简介

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本书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探究方式,从而超越西方技术理论;还可以看到他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这本书展现了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以及他跨越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策略。

☆ 编辑推荐

“从社交媒体的消费推荐到政治选举中的选票操纵,随着世界越来越可计算,注意力经济变得愈发重要。运算性环境取代了世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消失了,它只是变得沉默了。”

许煜教授的这本《在机器的边界思考》聚焦于哲学、技术和艺术,试图为我们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技术时代提供帮助。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从谢林到海德格尔,再到西蒙东和利奥塔等一系列哲学家理论的梳理,以及作者对于法德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对人类世中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的思考、对行星化概念的阐释、作者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以及他对超越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理论的尝试;还可以看到作者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对当下这个愈发可计算的世界的阐释、对AI绘图等人工想象力的批判,以及对艺术体验的多样性的讨论。作者以其开阔而独到的视角观察着技术时代的一切,在对哲学理论进行开拓的同时,又时不时将目光回落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作者亦没有轻易对当下的世界给出一个定论,而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启发读者去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技术时代。

作者简介

许煜,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评委,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发起人。他师从贝尔纳·斯蒂格勒,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学术专著包括《论数码物的存在》(2016)、《论中国的技术问题》(2016)、《递归与偶然》(2019)、《艺术与宇宙技术》(2021)、《后欧洲》(2024)、《机器与主权》(2024)等,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目录信息

第一部分哲学
节奏与技术:论海德格尔对兰波的评论 3
个体化的视差:西蒙东与谢林 43
利奥塔,在我们之后 76
自动化之后的哲学 100
第二部分 技术
一个宇宙技术事件:致敬唐·伊德和贝尔纳·斯蒂格勒125
论宇宙技术:人类世中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重建 155
机器与生态学 187
迈向行星思维 216
第三部分 艺术
展览与感知化:“非物质”展的再语境化 233
不可运算与不可计算 253
想象力与无限:人工想象力的批判 270
论艺术体验的多样性 291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阅读感受最好的文论,许煜老师还是厉害的。在克服自然-文化二分的途中纳入技术 ,Descola等自然人类学的视角是不足够的,必须加入技术哲学的视野,以思考和更新对“宇宙技术思维”的理解(虽然我感觉这个说法还是更偏向美学意义。。?)。

评分

很久没看许煜的单篇文章了,这个文集发挥得相当出色。虽然个别篇目略嫌浅显,个别论调甚至有点儿“韩炳哲化”,但是就整体而言,仍然贤于国内技术哲学名家——比如**、***、***——太多。

评分

这本文集中的论文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考策略,适时地重新表述哲学史与技术的关系。其中文章围绕着“个体化”和“递归”逐步展开,既涉及对德国观念论谢林和黑格尔等人的阅读,也回应当前智能算法与艺术创作之争的问题。作者的表述给出了除技术伦理论述框架以外的可能性,即直面技术本身的存在论问题。该书并不是要向技术时代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将这些问题重新打开,允许思考得以进入。

评分

听在德国从事艺术工作的同学说,他是斯蒂格勒的高徒,西方的技术哲学与中国艺术精神挖掘十分深刻的前沿学者,在西方很火,本书是作者关于节奏、音乐、动能与机器工作四者关系探讨的若干论文结集。许煜强调海德格尔就兰波的艺术认知加以谈讨可以说理解了由节奏所引向的揭示,其中历史的此在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历史,而且展示了存在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不能再引用海德格尔的论述,因为他没有讨论兰波的诗。在诗的节奏中,我们能够发现一种转换,它打开了一个世界,呈现给我们新的结构和力量。

评分

作为文集,其内容更加简明直接却也难免重复。对于理解其行星思维的动议还是有帮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