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公案

洞穴公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秦涛
出品人:大学问
页数:192
译者:
出版时间:2024-5
价格:69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986902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洞穴
  • 公案
  • 犯罪
  • 冒险
  • 解谜
  • 神秘
  • 小说
  • 侦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以古代 “食人案”为原型,反映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等核心价值冲突,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一部极简版的中华法系思想史!

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 内容简介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 名家推荐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借由这一思想实验,作者让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互相驳难,据以展示古人的法律理念与关切。在作者笔下,这些引经据典的古代论辩被转化为现代人熟悉的语言,从而令读者在领略中国古代法律智慧、感受其魅力和独特性的同时,也对其现代意义有所了解。本书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叙述引人入胜,不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且启人思考。

——梁治平(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西书院&光华法学院全职兼任教授)

作者将中国法律思想史重要内容融汇交织一处,全书基于唐人编纂《意林》收录西晋傅玄《傅子》这部亡佚书籍留存一件“管秋阳食人案”,作者开始铺陈这件“通过虚拟法律案例,来研讨实际的法律难题”的传统中国法律“公案”,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借助“管秋阳食人案”典故,作者宣称要将西方法系内生的“洞穴奇案”脱胎变成中华法系内生的“洞穴公案”。于是,作者假想有件“华朝本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男子陈祥向洞阳县廷自首犯有杀人、肢解”罪行引发的司法大案,在送达一位“年轻而审慎的皇帝”之后,为应对这件“备受天下人瞩目”的大案,皇帝与重臣商议决定颁下诏书,开启了一次由宰相主持的“集议”行动,然后“大司寇、太学生、御史、经博士、刑部尚书……”等人物逐一登场,依序对本案发挥包含十四种中国法哲学观点的慷慨陈词,全书结尾再补上“最终判决”并还附加一篇“华朝法律往事”。作者强调这部“洞穴公案”不是“洞穴奇案”的山寨与舶来,他其实是想大胆尝试另类风格的《中国法思想史》。有幸先睹为快,我不禁想起作者早先出版另一部专书《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2012),觉得这两本书肯定都会是中国法律史的佳作,同样言之有据、奇妙有趣,并且都能够给人重要启发!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此书并非在写作形式上简单模仿美国法学家朗•富勒在上世纪中期虚构的“洞穴奇案”及其不同裁判理由之间的精彩论争,而是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通过对真实发生于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之案情加以改编,“发明”一个虚拟案例,然后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再巧妙地将其折叠并置在一个架空的王朝背景之下,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唇枪舌战和相互驳难,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精彩呈现了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及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的潜在冲突。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

开卷之初,读者应能感受到作者“六经注我”的雄心,而在邂逅若干匠心独运的经典解读后,自然又会为作者“我注六经”的姿态而拊掌击节。在对话中放飞思想,在实验里恪守家法,作者的确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本书的“洞穴公案”并非西方“洞穴奇案”的中国版本。这个思想实验展现了作者思考与写作的独特、丰富和趣味性,犀利探讨了礼与法、律令与经学、世俗与统治的冲突;而且历史感十足,列国和帝国时代的诸子、经师、君主和官僚们都坐在了集议的朝堂上,读者不妨一一指出他们的真面目。

——张向荣(《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书评人)

☆ 本书卖点

1.一部极简版中华法系思想史,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2.以古代真实“食人案”为原型,原创性极强的法学虚构写作

本书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3.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本书以“朝堂辩论”的形式,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论战,讨论的范畴不仅涵盖罪与罚、对与错等问题,更包含了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

4.严谨的法律推理,用14份辩词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

在“食人案”的审判中,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方案,各方观点正面交锋,法律推理层层展开,逐步演进,让“善”与“恶”的定义有了更为丰富的外延,且书中并没有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理性辩论。

5.一部生动有趣,激发思辨的通识读本

本书探讨的虽然是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但作者文笔简洁流畅,独白式的行文(14份陈词)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生动有趣,启发思辨,有着极强的阅读快感。

6.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设计师结合了汉代浮雕元素,采用手绘的形式,呈现了“食人案”的犯罪现场。

作者简介

秦涛,江苏常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教师,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史。已出版学术专著《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等三种、普及读物《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秦亡汉兴九十年》等七种。

目录信息

导言:假如“洞穴奇案”在中国
洞穴杀人案——华朝本元三年于朝堂集议
观点一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大司寇韩鞅陈词
观点二乱世的犯罪,责任主要在国家
太学生顾登龙陈词
观点三法之意,在法内
少司寇于公杰陈词
观点四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议郎苏子昂陈词
观点五反常案件应该用权道裁断
御史章介之陈词
观点六爱有差等,人命可以排序
经博士孟舆陈词
观点七 孝行不能越出私门危及第三人
中执法张鸷陈词
观点八臣才有忠孝冲突,子只有孝的义务
大夫董熹陈词
观点九 孝子扬父之美,不陷亲于不义
太傅孔礼陈词
观点十仁义是比忠孝更基础的价值
太学祭酒朱九庠陈词
观点十一 孝子恻隐惨怛之心,不可以常理绳之
太师陆阳仁陈词
观点十二 法律必须衡量判决后的利弊
刑部尚书吕治平陈词
观点十三充分的假设才能解明一个案件
太常卿公孙白驹陈词
观点十四 吃人的道德,是法文化的畸儿
太史庄耳陈词
最终判决
外一篇 华朝法律往事
书成自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 好久没有读到一本书如此震撼我心!这个也许唯有在中国的孝道文化下才会出现的法律价值与人伦思想的冲突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心目中的公理、正义究竟应当向何以求?自私与利他之间的标准又应当如何把控?我们每个人在生死抉择之间是否能保持理性和克制? 似以为中国的法理对于“洞...  

评分

书名:《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 作者:秦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书共161页 本书是作者仿照另一本著名的法律学观点展示奇书《洞穴奇案》假想出的一个案例。参考《洞穴奇案》的结构、思想以中华法系中价值冲突部分加以替代,系统地介绍了不同于西方法系的价值...  

评分

看到这本书前一定会有人联想到《洞穴奇案》一书,此书名《洞穴公案》秦涛著,大学问丛书系列,并非同一本。此书的成因源于对著名的法律虚构案“洞穴奇案”设想,架空在古代某一个特殊朝代下的中国式畅想,意在探析假如“洞穴奇案”在古代。 案情还原:洞阴县因旱灾引发饥荒,逃...  

评分

洞穴奇案,美国法学家郎·富勒的杰作,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其内容围绕被困于洞穴的5个人抽签吃掉一位以自救,其它四名成员以谋杀罪被告上法庭,所展开的关于案件庭审的观点。而这个假想的案件当时作者富勒一人分饰五角,写出5篇观点迥异且风格差异极大的判词,...  

评分

关于“百家争鸣”这个词我想大家都很熟,但春秋时期这些诸子百家到底在争什么呢?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不太清楚。 他们可不是吵架,而是都站在各自的“理”上,为了天下百姓,为了治理国家而出谋划策,此时,便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已说的,才是最有道理的。 所以,那个时代,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洞穴奇案”发生在礼法并重的古代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奇遇? 对“洞穴奇案”,罗翔曾说,“生命不能比较”“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但“爱有差等”“人命排序”并不是新书《洞穴公案》讨论的核心。全书通过14份判词,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

评分

5- 挺精彩的

评分

并非简单的英译中,而是套用经典案例后,通过14个人陈述,从不同的角度来发表观点理解案情并提出审判意见。与其说是审案, 不如说是在中国的伦理纲常,经文典籍,法律人情和权力政治博弈中寻找一个平衡点。14个观点:1.有法胜无,依律行事才彰显法之崇高,2.上有所误,乱则刑轻,3.官场应依律审判,恩赦应自出于上,4.赏善罚恶,功过两论,5.法分三等,一般依法,疑难依经,反常则由帝王行权裁决。6.伦理秩序,亲亲疏疏爱恨有别,孝之大道。7.不能以孝名行恶。8.忠来自公权,孝才是人之常情。9,以孝害命,陷父不义,是为不孝。10,仁在孝前,不可本末倒置。11,紧急情况下的行孝,不能常理揣测。12,法律审判会影响之后世人行为准则,所以要谨慎。13,通过假设证明行凶不存在必然性。14,孔孟表彰的道德才是犯罪的帮凶

评分

可能是第一批拿到书的读者,写的很好。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法律史的外行,看得津津有味。作者在导言部分的分析不但介绍了本书与洞穴奇案的关系,对人伦在中国古代法律、社会、阶层以及国、家中的核心价值做了精明扼要的剖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对西方社会法律视野下的洞穴奇案与中国古代人伦社会的洞穴公案有着清晰的认知。最后,作者后记写的很好,同为不惑之人,读了之后心有戚戚焉!

评分

“五寻的水深处躺着你的父亲/他的骨骼已化成珊瑚/他眼睛是耀眼的明珠/ 他消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曾/受到海水神奇的变幻/化成瑰宝,富丽而奇异。”莎士比亚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