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1996年揚之水擔任《讀書》雜誌編輯,因工作而與諸多文化老人交往,點點滴滴她都記錄在日記裏。揚之水說,在《讀書》十年,聯係最多的一位作者是徐梵澄先生。本書分兩部分:“日記中的梵澄先生”摘抄瞭1987年揚之水首次拜訪集中、印、西學於一身的哲人、學術大師、翻譯傢徐梵澄先生,至1996年間與之來往的點點滴滴,記敘瞭徐梵澄先生書裏書外瑣事,還有你來我往的厚意。雖然文筆精簡,但梵澄先生的長者風範和前輩學人的獨特魅力躍然紙上:倔強而溫厚,孤單而廣聞,肯為人師。“吉光羽片”為陸灝迴憶與梵澄先生交往的文章。
陸灝,筆名安迪、柳葉,上海人。《文匯報》編輯。著有《東寫西讀》、《梵澄先生》(閤著)。
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近年專意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彆裁》、《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兩捲)、《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明式傢具之前》、《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捲)等。
这是一本很喜欢但是又不忍读的书,分两段,前一段所记徐梵澄先生和杨之水先生之间的交往较为精彩,后一段陆灏先生的追忆文章与前一段有印证。喜欢的原因是观摩高手过招,有醍醐灌顶般的开悟。不忍读是觉得人情冷暖,虽远不至于晚景凄凉,但是寂寥感却挥之不去。梵澄先生“不了...
評分 評分先是看赵家壁先生的编辑忆旧2,中间比较有篇幅的介绍了鲁迅先生和徐梵澄先生的交往。在早前,是看网站上推扬之水的《梵澄先生》,不知道。这样两相凑在一起,觉得有意思了。赵先生说的是民国时期,扬先生说的是解放后,一个人就完整了。
評分这是一本很喜欢但是又不忍读的书,分两段,前一段所记徐梵澄先生和杨之水先生之间的交往较为精彩,后一段陆灏先生的追忆文章与前一段有印证。喜欢的原因是观摩高手过招,有醍醐灌顶般的开悟。不忍读是觉得人情冷暖,虽远不至于晚景凄凉,但是寂寥感却挥之不去。梵澄先生“不了...
評分总觉得这样的书,是轮不到我这种人来评价的,只摘抄几段食事吧,一旦涉及这个话题,文字格外可喜。 当然几段长些的没打出来,爱看的人自然会去看书,我自己也打算再看两遍。 书送至,径送往梵澄先生家,时已将及六点。先生一再留饭,说:我这里有三个馒头,我只吃一个,你吃...
就診等待間隙內讀完局部。各種八卦簡直不要太精彩。“君有鬍音,已不可教”一段,讀來一身冷汗。。。
评分梵澄是至情至性人,楊之水是矜持人,典型的“一頭熱”。 “這實在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本寂寞呀。”
评分梵澄是至情至性人,楊之水是矜持人,典型的“一頭熱”。 “這實在不是一本書,而是一本寂寞呀。”
评分裝幀很好,但幾乎完全無內容。| 在印度三十餘年,迴國後被問及“印度好嗎”時不假思索地第一時間果斷迴答“不好”。
评分揚之水和徐梵澄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