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灝,筆名安迪、柳葉,上海人。《文匯報》編輯。著有《東寫西讀》、《梵澄先生》(閤著)。
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近年專意從事名物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彆裁》、《先秦詩文史》、《古詩文名物新證》(兩捲)、《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明式傢具之前》、《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捲)等。
1986年至1996年揚之水擔任《讀書》雜誌編輯,因工作而與諸多文化老人交往,點點滴滴她都記錄在日記裏。揚之水說,在《讀書》十年,聯係最多的一位作者是徐梵澄先生。本書分兩部分:“日記中的梵澄先生”摘抄瞭1987年揚之水首次拜訪集中、印、西學於一身的哲人、學術大師、翻譯傢徐梵澄先生,至1996年間與之來往的點點滴滴,記敘瞭徐梵澄先生書裏書外瑣事,還有你來我往的厚意。雖然文筆精簡,但梵澄先生的長者風範和前輩學人的獨特魅力躍然紙上:倔強而溫厚,孤單而廣聞,肯為人師。“吉光羽片”為陸灝迴憶與梵澄先生交往的文章。
昨晚买到的书,下午一气读完,很是喜欢。这本书并非掌故秘辛,也不只一般的忆旧随笔,因为在在有两位学问人的气息。这里的“学问”,单指钱锺书先生所说“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情”。 阿田早我几天读过,说不很喜欢书中充斥的文人气,特别说到了扬之水在离开三联...
評分读到前半部分末尾,“先生已处于抢救状态,失去意识,只有吐气之功而无呼气之力。……”忽然感到非常悲惨,和前面其乐融融的叙述形成很大反差,种种学术啊之类的事情也显得遥远了。说不清楚。好像真能给人安慰的还是亲人、亲情、友情,学问也只是外物,精神不过是种冰冷的支撑...
評分总觉得这样的书,是轮不到我这种人来评价的,只摘抄几段食事吧,一旦涉及这个话题,文字格外可喜。 当然几段长些的没打出来,爱看的人自然会去看书,我自己也打算再看两遍。 书送至,径送往梵澄先生家,时已将及六点。先生一再留饭,说:我这里有三个馒头,我只吃一个,你吃...
評分可能很少人知有徐梵澄这么位先生。这不奇怪,梵澄先生一生独身,低调、朴实,常年在印度游学,晚年归国,就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员。他默默耕耘在翻译、教执领域,研究大多涉及古印度哲学,舍功名,自享静寂。我亦仅知梵澄先生学术背景一二,未尝跟随钻 研高深学境...
評分题记中扬之水称自己一向不善于写人,但她的笔下,梵澄老人个性张扬,形象丰沛,自有剽悍的人格魅力。日记体文字,信手摭拾,篇幅短小而信息量颇大。老人之学问和德行,在若干小细节中不经意流露。从梵澄信札上文字看,雅驯而有风骨,简约凌厉,真令人慨叹是方外之神仙一流人物...
看到徐梵澄老人無伴侶的寂寞,總希望揚之水多陪他,我一陣心酸。
评分揚之水和徐梵澄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
评分揚之水的部分的確比陸灝的好,蓋一無意為文,一刻意求工耳。另外看揚之水和梵澄的對話,真有知己之感。“精緻的笑話”說齣來也要對方聽得懂纔好。
评分梵澄先生一生真是甘苦都嘗盡,卻道天涼好個鞦。
评分中國的老一輩學者都好“窮”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