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1996年扬之水担任《读书》杂志编辑,因工作而与诸多文化老人交往,点点滴滴她都记录在日记里。扬之水说,在《读书》十年,联系最多的一位作者是徐梵澄先生。本书分两部分:“日记中的梵澄先生”摘抄了1987年扬之水首次拜访集中、印、西学于一身的哲人、学术大师、翻译家徐梵澄先生,至1996年间与之来往的点点滴滴,记叙了徐梵澄先生书里书外琐事,还有你来我往的厚意。虽然文笔精简,但梵澄先生的长者风范和前辈学人的独特魅力跃然纸上:倔强而温厚,孤单而广闻,肯为人师。“吉光羽片”为陆灏回忆与梵澄先生交往的文章。
陆灏,笔名安迪、柳叶,上海人。《文汇报》编辑。著有《东写西读》、《梵澄先生》(合著)。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近年专意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两卷)、《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明式家具之前》、《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等。
“贺麟是有风云之气的。” ”那先生也是有的了?“ ”我可没有,我只有浩然之气。“ ”那鲁迅先生有。“ ”对,那是大大的风云之气。“ 我说,”王湘绮是有风云之气的。“ ”对,但‘齐河夜雪’一事,可见他‘风云守道’。“ 以上摘自扬之水女士与梵澄先生九二年十一月...
评分可能很少人知有徐梵澄这么位先生。这不奇怪,梵澄先生一生独身,低调、朴实,常年在印度游学,晚年归国,就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员。他默默耕耘在翻译、教执领域,研究大多涉及古印度哲学,舍功名,自享静寂。我亦仅知梵澄先生学术背景一二,未尝跟随钻 研高深学境...
评分1、封面很好。头像像鬼也很好,总比“鬼都没一个”好。 2、事实证明丛书癖就是看过的东西换了包装也要再买回来。所以我很心疼的重买了这几万字。 3、记有内容的日记是一件好事情。有机会还能印出来。 4、适合在公交车上读,正好一个车程。 5、赵女士为啥看上去如此的冷而老...
评分这是一本很喜欢但是又不忍读的书,分两段,前一段所记徐梵澄先生和杨之水先生之间的交往较为精彩,后一段陆灏先生的追忆文章与前一段有印证。喜欢的原因是观摩高手过招,有醍醐灌顶般的开悟。不忍读是觉得人情冷暖,虽远不至于晚景凄凉,但是寂寥感却挥之不去。梵澄先生“不了...
评分我看他说给扬之水的关于学诗、研究散文、写字的门径,感觉是受益的,尤其说陆灏要有一门专业、趁年轻到国外读几年书,都是经验之谈,做后辈的值得记取。
一本平淡如水的怀人之作,因了扬之水的细致和陆灏的真挚,很值得我们这些后辈细读之
评分淡而弥永~~
评分梵澄是至情至性人,杨之水是矜持人,典型的“一头热”。 “这实在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寂寞呀。”
评分梵澄是至情至性人,杨之水是矜持人,典型的“一头热”。 “这实在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寂寞呀。”
评分关于许广平的一小段很有意思,撕开了小小一片帷幕,多少印证了我对她的观感。鲁迅如不死,建国后的婚姻生活未必会和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