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王文融,1941年生于重庆,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北京大学法语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体学和叙事学。译著有《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时间与叙事》等学术著作,以及《情感教育》、《贝姨》、《乡村教士》、《暗铺街》、《历史的见证——雷蒙·阿隆传》等文学作品,主编或参著《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等。
这是杜拉斯的第二本小说。绝望的爱、时时笼罩的死亡,正是杜拉斯笔下永恒的主题。
偏僻的乡村中,弗朗索瓦丝在孤寂中渴望生活,渴求爱情。舅舅与弟妹私通,她向弟弟告发,舅舅被弟弟打死;弟弟的情人爱上了她的情人,弟弟绝望自杀;她逃离到海滨城市,却又在阳光灿烂的沙滩上目睹一个男人溺水身亡。感性而清醒的语言,笼罩在死亡阴影中的情节,生活就在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挣扎里缓慢又迅疾的逝去……
本书由北大法语系资深教授、博导王文融女士根据伽里玛出版社2003年法文版新译。
我在公交车上读书,来来回回,两三天也就看完了一本。这本书亦是如此。 “平静的生活”其实并不平静,第一部刚开始,就是打架,就是热罗姆被打趴下,奄奄一息。生活一点都不平静,但表面上不是。 死亡在发生,一个人正在死去。而每个人都视若无睹,人们并不冷漠,人们只是站在...
评分10:06分,我,在包头上了T284。 我把深蓝色的背包置于脚边,上面系着的撒花水红色长丝巾散了开来。我并没有注意到,直到脚底感觉软软滑滑,才拾起已被践踏发灰的织物,不甚疼惜,随手打了个长结,任由它去! 拥挤的人群,渐渐安顿,入座的入座,没坐的站着躺着蹲着,随你高兴...
评分当事情做完,无需再做的时候,人们望着自己的手,内心忧伤。我们不再去争取自由,我们爱做梦,有恶癖,我们渴望幸福,但真正的幸福会把我们压垮。面对厌倦,我们无能为力。我厌倦了,但有一天我将不再感到厌倦。这一天很快会到来。我将拥有平静的生活。 我的生活像一只果子,...
评分我在公交车上读书,来来回回,两三天也就看完了一本。这本书亦是如此。 “平静的生活”其实并不平静,第一部刚开始,就是打架,就是热罗姆被打趴下,奄奄一息。生活一点都不平静,但表面上不是。 死亡在发生,一个人正在死去。而每个人都视若无睹,人们并不冷漠,人们只是站在...
评分是在一个下着雨的早晨读完这本书的。 这本小说跟题目一样平静,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亦没有催人泪下的桥段。我个人认为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弗朗苏在海边度假的内心独白。 她不断地自我剖析,陷入了对过去未来以及自我的迷茫中。经历了那么多的死亡和分离,她见证了生活温情而...
充满了颜色与气味的描写
评分这是杜拉斯创作的第二本小说,属于杜拉斯写实主义创作阶段。阿兰·罗伯·格里耶评价道:“在叙事的力量中蕴藏着一种颠覆的力量”,正如小说的名字《平静的生活》,这是一个悖论式小说标题,小说中充斥着绝望,悲观,死亡的主题,小说中也不难找到杜拉斯小说创作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评分这本书果断应该翻译成《岁月静好》啊!绝对是杜拉斯最小清新的小说(比《情人》清新一百倍好吗)。翻译极好,十分清新。小说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写的最迷人。这本书才应该是早期八零后文学(本书是“二十五岁的苍老”以及“作为朋友的死亡”)和小清新教的圣经啊!
评分极致的寂寞,血腥的冷漠。
评分读杜拉斯的感觉是思想就变成纸片 拼不出完整的画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