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陈景亮,著名电影研究专家、翻译家,曾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编著《电影的形式和镜头的组接》、《日本电影的形式和主题》、《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等。
本书为杜拉斯获得1961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剧作。
在巴黎塞纳河边经营着一家咖啡馆的黛蕾丝偶然发现,一个从咖啡馆前走过的痴呆流浪汉竟像是自己失踪多年的丈夫。在惶恐、惊喜、悲痛之中,她不断地让女招待和他谈话、故意在街道上和他碰面、去他栖身的破棚屋、邀亲戚们在他面前谈论往事,甚至将他请到家里来进晚餐、共舞,终于证实流浪汉正是自己苦苦等待的丈夫阿拜尔。原来,他在法西斯的酷刑下失去了记忆。黛蕾丝痛苦而激动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可他还是像在集中营里一样,木然而习惯性地举起双手。
杜拉斯这本书甚得我心。看杜拉斯的书总觉得勿需记住主人公的名字。就像止庵先生说的,杜拉斯的书写的都是“他”和“她”的故事。没有开始亦没有结局。 女主:黛蕾丝 男主:流浪人 黛蕾丝是一个失去丈夫寡居多年的女人,有自己的咖啡馆,也有自己的情人。流浪人是一个失忆的流...
评分 评分看前面的時候,覺得故事過於直白,和簡單。 因為是劇本的關係,不再出現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 而是有很多場景的介紹,以及鏡頭的提示。 主角們的內心,都是通過對表面的描述來反映。 原以為杜拉斯一旦放棄病態夢囈般的敘述方式, 就會不再牽扯出絕望。 但是我錯了。 到後面,他...
评分想起郑中基一首歌: 明明爱很清晰 却又接受分离 我只剩思念的权利 难过还来不及 爱早已融入呼吸 不存在的存在心底 虽然很努力 练习着忘记 我的心却还没答应可以放弃了你 真的对不起 在那一封含糊的死亡通知书后,黛蕾丝度过多少个孤独的夜。战后的巴黎,渐渐地升腾起原有的...
评分无回忆的男人,就当偷厄与瞒骗,抱抱我不过份。吻下来,豁出去,这吻别似覆水,再来也许要天上团聚。「在沉沉的黑夜里,他缓缓地,异常缓慢地举起双手,就像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
评分中午看了电影其实有那么一丁点落差,重读便又更喜欢文字了。“当记忆失去了”,不仅过去没有了,名字忘了,歌词也忘了。黛蕾丝追踪“阿拜尔”,在城市里穿梭,沿着河岸奔跑;这样的寻找不就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寻找约瑟夫,“直布罗陀水手”里寻找爱过的水手吗?杜拉斯书里的女人一直在爱人,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或许这一个并不是阿拜尔,或许他走了还会回来……
评分爱的追寻
评分华丽的行间距和风云变幻的字体。我并不怎么喜欢读杜拉斯 一直觉得她的表达不够坦诚直白 一句话反复的讲半天 而且还是说一句藏十句的那种。这样说难免有些不通情理 但是如果我真的要读得话 那我何必读杜拉斯? 去读佛经好了。内容简介弥补了一些我花费了一下午辛苦研读的损失——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在巴黎塞纳河边经营着一家咖啡馆的黛蕾丝偶然发现 一个从咖啡馆前走过的痴呆流浪汉竟像是自己失踪多年的丈夫。在惶恐、惊喜、悲痛之中 她不断地让女招待和他谈话、故意在街道上和他碰面、去他栖身的破棚屋、邀亲戚们在他面前谈论往事、甚至将他请到家里来进晚餐、共舞。终于证实流浪汉正是自己苦苦等待的丈夫阿拜尔。原来 他在法西斯的酷刑下失去了记忆。黛蕾丝痛苦而激动地呼唤着他的名字 可他还是像在集中营里一样 木然而习惯性地举起双手。
评分搞毛啊!短篇小说的篇幅就能解决这故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