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的处方,怎么会跟海洛因和死人扯上关系呢?
接受了最好的戒毒治疗怎么还戒不掉呢?
止痛药依赖怎么会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
橄榄球运动怎么成了通往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大门?
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
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
服用止痛药在现代社会是家常便饭。对于非致瘾性止痛药的研究,美国药物依赖问题委员会1928年一成立便视为己任。然而,有医生认为“患者很少成瘾”,此言1980年代初经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令医药界兴奋不已。
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新型止痛药奥施康定。公司开展大规模营销,不仅大做广告,还招募大量销售人员对医生采取盯人战术,送礼、支付度假费用,还出资赞助医学研讨会。而1999年疼痛被医疗认证机构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及官方报告称疼痛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更是推波助澜。于是,处方开具无度,造成患者的药物依赖。
奥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剂型,价格却过高,一些成瘾者便利用医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异获取药物,以贩养服,或者干脆改用毒品。
同期,怀着发财梦的墨西哥年轻人带着廉价且后劲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区为基地,以白人富人为目标,建立起隐蔽而强大的零售网,使得买毒品可以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就这样,毒品经由止痛药开辟的途径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2000年、2006年,美国缉毒署两次开展行动打击黑焦油海洛因,但死于药物过量的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车祸的死亡人数。
本书作者山姆•昆诺斯曾是《洛杉矶时报》墨西哥缉毒战报道组的记者,他从“蓝领之城”朴茨茅斯追踪到墨西哥小镇,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药及毒品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腐蚀。
山姆•昆诺斯(1958— ),从事记者工作近30年,曾作为自由撰稿人在墨西哥生活了10年,在那里他完成了两本著作。2004年,他回到美国为《洛杉矶时报》工作,进行移民、贩毒、帮派等方面的调查和报道。2014年辞职,重做自由职业者,为《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洛杉矶杂志》等刊物工作。
2011年开始撰写并出版“真相系列”作品。
2020年,我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达到390万名,这是在网上可以查到的最近的数字。但是很多人是看不懂这个数字的含义的,“在册”是在公安部门登记过的,也就是被查出过一次的。而国际惯例是每发现一名吸毒者,就有约4到5人还没有被发现(这个算法不严谨,在我国应该不到4倍,但是...
评分一场看似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疼痛革命,一种表面上既能止痛又不会成瘾的“圣杯”药物,在未经审慎考量的情况下,最终演绎成为了对美国社会造成长期影响的毒品狂潮,让一两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需要多久才能从伤痛中走出,目前还不得而知。 前两部分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
评分 评分药物滥用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名词,但是如果换做“毒瘾”一词,就亲民的多了。根据《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药物滥用(物质滥用)指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 (或物质),使用者对此类药物产生依赖 (瘾癖),强迫和无止境地追求药物的特殊精神效应,...
评分注射用中成药也值得像本书控诉阿片药物滥用一样大书特书
评分从止痛药到毒品,是天使还是魔鬼,人类是否有权利对抗病痛,而疼痛又为何存在,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评分寻找“圣杯”……其实还算蛮理性抽离的在记录,最后回到“社区”传统观念???
评分当药丸工厂的奥施康定和“铪利斯科男孩”的黑焦油海洛因交会,就将药品滥用和海洛因使用推向高潮。随着时间线发展,这两条线路延伸、交会、融合。“药丸工厂”和“铪利斯科男孩”何尝不是一种“普通人的恶”----和当年的纳粹集中营一样。这本给人的思考很多:消除疼痛真的应该是人类的一个追求方向?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避免子女踏上寻求毒品的错误道路?药物审查如何进行改进?医疗、药品是否要进行像一般商品的营销而不需要负责?
评分对“铪利斯科男孩”这个贩卖体系,只有一句话:真是方方面面都值得零售业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