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嚮“最後關頭”

走嚮“最後關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美]柯博文
出品人:
頁數:451
译者:馬俊亞
出版時間:2021-8-15
價格:98.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213102202
叢書系列:好望角書係
圖書標籤:
  • 曆史
  • 政治
  • 冷戰
  • 蘇聯解體
  • 戈爾巴喬夫
  • 改革
  • 危機
  • 國際關係
  • 20世紀
  • 蘇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對中國政治發展産生瞭重大影響。本書對當時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升降分閤,進行瞭相當細緻獨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脅、進攻和各種無理的經濟要求給國民黨政府施加瞭極大的壓力,也引起瞭民眾的憤慨。但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麵對日本的挑釁,多次作齣讓步,因為其首要目標是與國內競爭對手爭奪對中國的控製權。蔣的政策在國民黨內部造成緊張局勢,政府內外其他主要領導人紛紛提齣替代方案。隨著日本軍事擴張的不斷加劇,建立一個統一的強力的中央政府,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政治的曆史齣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緊逼的侵略行為激發瞭中國的民族主義,促使民眾覺醒和團結,最後迫使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團結國內各種力量一緻抗日。作者提齣,中國開啓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傢之路,其建築師是毛澤東,而非蔣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權力結構,也恰好成為蔣介石留給毛澤東的政治遺産。

著者簡介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傢,曆史學博士,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曆史學係教授。著有《上海資本傢與國民政府:1927—1937》《日本新秩序下的中國資本傢:1937—1945年被占領的下長江》等。

圖書目錄

前言 / 001
第一章 滿洲、上海和不抵抗 / 010
不抵抗的背景: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1927—1931) / 016
中國軍事和政治的聯閤(1927—1931) / 025
對不抵抗的挑戰 / 029
“一•二八事變” / 036
“一•二八事變”的遺産 / 046
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及其政策的反對者 / 052
政府內部的政治睏境 / 055
東北的抵抗 / 064
南京與抵製日貨運動 / 068
民眾對不抵抗的反應 / 071
鄒韜奮與《生活》周刊 / 075
第三章 華北的新危機:山海關、熱河和《塘沽協定》 / 084
對熱河危機的反應 / 091
長城抗戰 / 095
黃郛與《塘沽協定》 / 099
對《塘沽協定》的反應 / 106
第四章 《塘沽協定》與中國政治 / 112
馮玉祥與民眾抗日同盟軍 / 114
日本問題與南方政治 / 122
塘沽與南京政權的政治結構 / 127
第五章 1934年南京的妥協政策 / 139
天羽主義 / 143
關稅和貿易問題 / 151
與僞滿洲國通車通郵 / 155
“攘外必先安內”的重申 / 163
第六章 敵乎?友乎? / 170
中日親善? / 175
關東軍反對和平舉措 / 182
《何梅協定》與《秦土協定》 / 189
《新生》事件 / 200
危機的後果 / 207
藍衣社在華北 / 211
第七章 直到和平無望 / 225
南京的政治騷亂 / 236
中日經濟提攜 / 243
1935年11—12月的自治危機 / 248
和平內閣 / 258
第八章 群眾的抵抗浪潮 / 263
鄒韜奮與全國救亡運動 / 269
日本的強硬態度 / 276
日本支持下的華北走私 / 282
國民黨政治與抵抗問題(1936) / 287
一連串的事件 / 293
綏遠事件 / 301
第九章 走嚮衝突——西安及其之外 / 310
西安事變 / 318
西安:沒有迴答的問題 / 326
日本與西安事變 / 334
戰爭 / 343
結論 / 346
注釋 / 352
徵引文獻 / 419
人名譯名對照錶 / 444
譯後記 / 450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开始以为是从外国人视角看抗日战争的书,看后才知道是讲1927-1937年抗战前中国国内政治势力如何相互倾轧,让日本人步步进逼,最后被迫“团结”抗战的来龙去脉。有很多历史细节是教科书没有触及的,对于客观了解抗日战争前国共斗争、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南京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错...  

評分

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是填补了我1931到1 937这段历史的空白…初高中历史书上,以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为主题,日本逐步侵华反而放在从属地位。《走向最后关头》详细叙述了这六年的历史…读完之后,总有点日本人有战术无战略的感觉,中国方面,蒋中正一直都有明确的攘外安内计划…...

評分

开始以为是从外国人视角看抗日战争的书,看后才知道是讲1927-1937年抗战前中国国内政治势力如何相互倾轧,让日本人步步进逼,最后被迫“团结”抗战的来龙去脉。有很多历史细节是教科书没有触及的,对于客观了解抗日战争前国共斗争、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南京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错...  

評分

晚清以来,伴随着外国势力在华渗透的深入,内政和外交逐步结合成为紧密的连环体,这一连环的趋势,伴随着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军事扩张,而达到新的程度。因此,任何对此一时段国内政治的分析,都无法剥离此连环属性,而必须要作出回应。 这正是本书所要处理的主题...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不清楚再版的時候究竟刪瞭什麼。想想也可能很清楚

评分

主動權在東京不在南京。

评分

三十年前的舊作,曆述日本從“滿洲事變”至“華北自治”的步步威脅,及國民政府平衡“攘外”(利用民族主義統閤政治)與“安內”(瓦解黨內外敵對勢力)的進退失據。雖然“日本問題促成瞭更加偉大的民族團結”,但蔣對蓬勃生長的“民意”,始終抱以懷疑與漠視,他對民族國傢建構的考量,自然被視為奴顔屈膝的錶徵。新版的譯後記中,馬老師以“聊掩井蛙之陋”自謙,對熟悉領域之外的嘗試,令人十分感佩。而我在閱讀時,麵對天羽主義、廣田三原則等一知半解的概念,確有真切的井蛙之嘆!要補的功課太多太多。

评分

置身事外的視角還是隔瞭一層 蔣確實不是天選之子

评分

民族國傢的“被迫”構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