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反智主义》集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的强度是周期性的,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
“智识”该如何在人类文明中发展?
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反智主义”这个问题,通常被认为就是在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中被定义的。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1950年代的政治和智识生活,不过其历史叙述的起点要更早,终点落在了美国从麦卡锡主义制造的红色恐慌中恢复的时期。
作者将反智主义观点当成一条主线,以此来检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多个不那么令人欣赏的层面。从美国的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商业精神、学校教育,从绅士的没落、知识分子的疏离与服从等角度,对美国的反智主义根源进行了系统且富有历史深度的耙梳。
在作者看来,1952年的大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智识与庸俗的对立。美国知识分子和人民之间的巨大且有害的差距,经由媒体广而告之。民主党20年统治结束后,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衰落,而商人的影响力上升。现在,知识分子成了美国社会所有不愉快或不道德之事的共同替罪羊,而私营企业主被认为有能力面对任何困难。作者批判民粹、保守、反动、极右的思维,认为反智是个思想、情绪和态度的复合体,是“一种对精神生命和被认为代表了精神生命的人的怨恨和怀疑;一种不断贬低生命价值的取向”。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20世纪中期知名美国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1956年凭借《改革年代》获普利策历史作品奖,1964年凭借《美国的反智主义》获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
反智主义这个词在近些年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变得尤其相关,这本 1963 年的书今年一下子出版了四五个不同的中文翻译版,看起来翻译界也是卷得压力山大啊。书的内容和我想象中有点不一样,虽然标题看起来像批判,但是其实作者说美国文化虽然充满反智,但是(很多时候)反智并不是主...
评分耗费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基本搞明白了《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这本书。 反智,我以为是反对智力,和反对高知识分子的意思。这应该是一般人的理解了。 在美国政治中,一般百姓总是觉得,社会地位高,富有高学历的人,特别是罗姆尼这种1%的人,不能够真正了解百姓生活,人间疾苦...
评分二十年后,当焦头烂额的尼克松对自己的发量不再有信心的时候,他才会开始回味1952年的这次压倒性大选中自己如何巧妙和粗暴地将“蛋头”(egghead)一词“刻在”谢顶而斯文的阿德雷·史蒂文森身上却又不会让人联想到艾森豪威尔。 在清心寡欲的知识分子看来,发际线后移是他们信...
评分反智主义是一条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线索,它背后是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和你的智识一样好”。
评分最开头的那些历史就hmmm。。。但是后面讲到教育我可就不困了。
评分很不厚道想到奇葩说上的刘擎老师,疏离感是你坚守的原因,但逃不过资本流量的垂青。祝知识分子笑口常开………
评分追求物质和实用无可厚非,但智识能削弱这种倾向,从而在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建立了一面满是窟窿的玻璃墙。没有大众在社会上工作就没有知识分子诞生的土壤,没有知识分子的理念就没有现代工业化社会。
评分追求物质和实用无可厚非,但智识能削弱这种倾向,从而在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建立了一面满是窟窿的玻璃墙。没有大众在社会上工作就没有知识分子诞生的土壤,没有知识分子的理念就没有现代工业化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