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为驻德国记者,目睹、报道了初生的纳粹德国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战争深渊的全过程。他经历了协和广场暴乱、德国吞并奥地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向世界及时传递了波兰战役、挪威战役、法国战役和英国空战等战场的大量一手资料。在柏林期间,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德国高层和英美等国外交与媒体人员,对于德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包含夏伊勒对欧洲局势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与思考,并在日后孕育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部经典巨著。
本书新版结合英文原文对全书进行了仔细的校订,并添加了近百幅历史照片和二战部分战场的形势图,以期对历史事实有更直观的呈现。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驻外特派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他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战地记者期间,报道了许多有关纳粹德国从柏林兴起到灭亡的经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雷弗•罗珀在《纽约时报》上称赞他是将“活着的证人能够与史实结为一体”的非凡杰出的历史学家。他还著有《第三帝国的兴亡》(1959年)、《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69年)和关于欧洲政治、期堪的纳维亚的书,及三本小说。 本书在作者亲历、亲闻的基础上,以这段时期纳粹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是第三帝国令人颤栗的故事最杰出的成果。
对二战,对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悲剧,现在,从一个普通的记者的角度窥视。 近距离的看战争中疯狂的领袖,一而再的谎言,麻木的或者说愚昧的人民,历史,好像就是这么样重复着。
评分《柏林日记》的作者威廉夏伊勒是美国驻德国记者,记录了作者1934年到1940年底在德国的见闻,主要是对二战爆发过程中德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和作者的感受分析。读过之后,发现本书相当于将以前在教科书学到的简略几句话放大,对二战爆发的感受更加鲜活立体。 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二战...
评分今天凭借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以及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人们对于一战之后特别是1920年代末希特勒以及他所带领的纳粹德国是如何成形并一步步对世界造成严重后果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但在当时,人们是如何认识希特勒以及他的纳粹党,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相对来说,这方面的第...
评分对二战,对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悲剧,现在,从一个普通的记者的角度窥视。 近距离的看战争中疯狂的领袖,一而再的谎言,麻木的或者说愚昧的人民,历史,好像就是这么样重复着。
评分塔勒布讲对他哲学思想形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不是某位哲学家的著作,而是记者夏伊勒写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国记者见闻(1934-1941)》。 在读这本书之前,塔勒布已经读过“黑格尔、马克思、汤因比、阿隆和费希特关于历史哲学及历史特性的著作”,这些著作都基于一种“事后...
偶尔有些惊人之预见性,偶尔又充满????????式偏见和幼稚,但总体值得一看
评分《第三帝国的兴亡》还没读完,终于先把这本读完了,4.5分吧。虽然在日记里充满了作者对日耳曼民族的偏见,但也纠正?了一些我对战时德国民众的主观印象,补充了关于那段历史更生活化的一面,以及在最后的总结里对作者的敏锐性respect。
评分3.5
评分以当局者的角度重塑历史,非常有意思,历史迷雾中一切看来都不同:西欧抵抗瓦解之迅速之震撼、德国之势不可挡、民众生活和战争之遥远...可惜只记录到41年,最惨烈的还远未来临。书里还写了不少作者工作的内容,可以跳过。
评分可以对比来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