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日] 鹤见俊辅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240
译者:邱振瑞
出版时间:2019-9
价格:65.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7734568
丛书系列:理想国译丛
图书标签:
  • 日本
  • 历史
  • 日本史
  • 理想国译丛
  • 二战
  • 思想史
  • 鹤见俊辅
  • 理想国
  • 战争
  • 日本
  • 精神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意识形态
  • 战时
  • 民族
  • 身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日本帝国笼罩在强烈的国家意识形态支配下,对战争、天皇、国家极端狂热,进而深化其大亚细亚主义与玉碎思想。通过考察日本人的锁国性格与自卑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国家的强制力,以及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鹤见俊辅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从一个在明治时期走向富强,精神思想自由、开放的国家,转变为保守、狭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侵略国。他进而解释日本知识分子对国家主义的挣扎、反省、抵抗为何会失败,又如何在受到压迫后屈服“转向”,成为军国主义的“共犯”,最终在国家发动战争时,宣传并正当化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作者简介

鹤见俊辅(1922—2015),日本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社会运动者。曾任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与丸山真男、都留重人等人组成“思想的科学研究会”,其主导的刊物《思想的科学》,为战后日本最负盛名的思想杂志。强调“思想·良心的自由”,积极参与反对越战、推动慰安妇赔偿等运动。着有《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战争留下了什么》《漫画的战后思想》等。1994年因其对现代思想和大众文化论的贡献以及在野思想的确立,荣获“朝日奖”。

目录信息

导读 异端之必要/许知远
一 向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趋近
二 关于转向
三 锁国
四 关于国体
五 大亚细亚
六 非转向的形式
七 日本之中的朝鲜
八 以“非斯大林化”为目标
九 玉碎的思想
十 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
十一 原子弹的牺牲者
十二 战争的终结
十三 回顾
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是日本战后思想家鹤见俊辅。这是他在美国的讲稿。行文的接受是比较松散的。而鹤见俊辅其人在《分身:新日本论》有专门的一章论述。是可以一观的。对鹤见俊辅了解的不多。就这本书中所说的“转向”一词,窃以为是所主张的政治转变。明治维新那一段还没有太强烈的军国主义的...  

评分

这书想看很久,托人带原版也没买到,估计只有纪伊国屋丸善之类的大店可以找到吧。台湾邱版更是不想了,没想到在旧书网上看到了大陆的译本,加上丛书编者加藤周一叶谓渠唐月梅的名头,便喜滋滋地入手。仅1000本的发行量,本来很纳闷。看完怀疑1000本大概也卖不掉。 译文不通让人...  

评分

这书想看很久,托人带原版也没买到,估计只有纪伊国屋丸善之类的大店可以找到吧。台湾邱版更是不想了,没想到在旧书网上看到了大陆的译本,加上丛书编者加藤周一叶谓渠唐月梅的名头,便喜滋滋地入手。仅1000本的发行量,本来很纳闷。看完怀疑1000本大概也卖不掉。 译文不通让人...  

评分

评分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书名时就充满了好奇,我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我们的邻国知之甚少,我们愿意从影视作品、社会时事中了解欧美国家,但却很少了解日本。 我对日本文化的好奇由来已久,这个兼并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国家常常让我们感到由衷的陌生,就像我每次看到日本的文学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略失望,主要内容都浮于表面,摆出现象就匆匆进行后文,以史做为名不太好,总体框架还不错,有些内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评分

对战争时期日本思想界的转向进行考察,即知识分子因何改变思想,改变后又带来了什么。以专题形式呈现,虽难以称“史”,但素材丰富,分析透彻。保持正直,远比参与时代,“操弄意识形态”更具精神意义。

评分

对战争时期日本思想界的转向进行考察,即知识分子因何改变思想,改变后又带来了什么。以专题形式呈现,虽难以称“史”,但素材丰富,分析透彻。保持正直,远比参与时代,“操弄意识形态”更具精神意义。

评分

其实有点高估这本书了,虽然你不得不说鹤见俊辅披露了许多日本战争时期不同派别思想专项的细节,但是这本书还是太单薄了,很多地方感觉都是在泛泛而谈,很薄,信息浓度不大,在分析转向的细节上也并不是很到位,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段断断续续的看完,实在是有点失望,不过貌似另外一本讲“小日本主义”的书也挺不错的,但是貌似也是经常断货。

评分

一部由作者授课讲义编辑而成的书,难免缺乏前后逻辑线索的贯通和清晰度,但作者提出的日本战时社会的“转向”现象却是似曾相识,所谓“转向”是指国家、团体通过强制力来改变个人或团体思想的规范。虽然作者不同意把“转向”简单成为“背叛”,但我认为二者还是相似的成分更多,甚至因此引出我更多的联系,比如“洗脑”、“情感软化”、“政治思想工作”、“精神控制”等等,都是同样的内核不同的外衣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