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海子在他的成名诗作《亚洲铜》里,曾经如此将自己的故土,置身在“亚洲”这样一个,我们如今看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概念里。诗人的敏锐意象,同样引发另一重政治和文化上的疑问:在...
评分寻找那份自我认知和定位 ——《寻找亚洲》读后感 亚洲,本意为“亚苏”,全称“亚细亚洲”,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的地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貌类型最广、地形最复杂的大洲。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民俗风情的广袤大地上,到底发生了怎...
评分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这里的亚洲指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范畴,也不只是一个符号。在现代政治文明意义上,亚洲是什么?寻找亚洲,更重要的是破解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那么这种真正多元的认识论是怎么样的呢? 10月20日,在孙歌的...
评分 评分寻找那份自我认知和定位 ——《寻找亚洲》读后感 亚洲,本意为“亚苏”,全称“亚细亚洲”,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的地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貌类型最广、地形最复杂的大洲。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民俗风情的广袤大地上,到底发生了怎...
很早就想读,不过总是没看,这是看的第一本孙歌的书。现在读起来,并没有出现很难理解的地方。学术圈很关心“亚洲”“中国”这样的集合概念,背后大概也还是这种概念被冲击或者被不怀好意地利用。至于为何要寻找亚洲,想象一下为何我们提到“亚洲觉醒”时本能觉得不包括中东、阿富汗这些地区,为何我们提到“东亚”,实际上是指中日韩三国,而几乎不会包括东南亚这些很东方的国家,大概就知道原因呢。“形而下”的普遍性概念很好玩,不是从个体性抽象出来的高高在上的共性,而是与个体性平行,在个体性之间沟通的共性,好像指出了既保留民族又能实现区域和谐的新道路
评分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评分孙歌,社科院研究员,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本书依然是其对于日本学者“亚洲论”的综述,特别是第一章亚洲意味着什么,就是对于日本学者关于亚洲想象的论述。所以,这本书的名称与其叫寻找亚洲,其实不如叫,日本学者的亚洲想象综述,可能更加接近于本书的内容。本书作者综述了日本学者关于亚洲的想象,大体上,就是将日本放大了,第一需要面对于来自于欧美的现代化挑战,第二就是亚洲需要构建出自我的认同,日本人为何要如此,其实仔细考察,就知道这是日本作为一个边缘岛国,自己很清楚无法代表整个亚洲,来与欧美交涉,但是他的现代化进程,有需要东亚国家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日本人那里就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其实就是构建出日本与东亚各国的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从而完成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代表。这个本身就是日本扭曲的思路。中国就是中国。
评分梳理日本近代思想史很是有用,的确是很难的著作,封面设计有心,出成这样,卖相很赞!
评分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