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海子在他的成名诗作《亚洲铜》里,曾经如此将自己的故土,置身在“亚洲”这样一个,我们如今看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概念里。诗人的敏锐意象,同样引发另一重政治和文化上的疑问:在...
评分《寻找亚洲》一书从别于欧洲思想史的路线展开对亚洲这一概念的思想解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述亚洲的思想类书籍。我们作为亚洲人,很少意识到亚洲本身是一个欧洲人定义的他者概念。因此,我们也没有从思想或者哲学的角度去深刻思考什么是亚洲,亚洲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等一系列...
评分“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江山多俊秀,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雄风震天吼……”还记得90年这首《亚洲雄风》红遍了大江南北,作为当年亚运会的著名歌曲,这首歌甚至在其他亚洲国家也很走红。亚洲雄风今安在?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意...
评分“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江山多俊秀,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亚洲雄风震天吼……”还记得90年这首《亚洲雄风》红遍了大江南北,作为当年亚运会的著名歌曲,这首歌甚至在其他亚洲国家也很走红。亚洲雄风今安在?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意...
孙歌老师用并不学术的语言,表达出相当具有革命性质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对源自欧洲近代霸权政治和霸权思维的反抗,为亚洲原理奠定了“差异才是普遍的”相对主义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普遍性思考方式,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对西方普遍性思想的翻转,通过对普遍性的重新理解,将其界定为个殊者之间的理解媒介,是差异状态下个殊者的开放性自我,真正建立起另外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竹内好等人未竟的事业,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进一步推进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进行阐述,或许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评分读的磕磕绊绊待日后复读,书总是会越读越多打开一本发现更多旁枝有待展开,在这本书里发现的是日本学者竹内好
评分感谢责编旭东兄赠书,拿到书翻了前言并顺路重点读了最具哲学思辨性的第三章,可以看出作者为将现实上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亚洲”在理解和言说中“塑造”成一个“整体”所做的艰苦努力,她害怕在构建亚洲“主体性”的过程中,以一种一元论普遍性的模式(新的霸权)代替另一种一元论普遍性(西方霸权),害怕在这过程中既牺牲了亚洲内部的多元性,也牺牲了更大的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性;所以她希望一种作为“形而下之理”的新的普遍性,让普遍性下降为“理解差异的媒介”,为“寻找亚洲原理”建立“新的价值判断”,乃至建构起“真正多元的世界史认识论”。感觉作者力图克服旧普遍性弊端所依托的哲学资源略狭窄,其实作者所说的将新普遍性作为理解的媒介,已经触碰到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的边沿,所以换一种哲学思路的话,可能会让思考更轻松
评分孙歌老师用并不学术的语言,表达出相当具有革命性质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对源自欧洲近代霸权政治和霸权思维的反抗,为亚洲原理奠定了“差异才是普遍的”相对主义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普遍性思考方式,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对西方普遍性思想的翻转,通过对普遍性的重新理解,将其界定为个殊者之间的理解媒介,是差异状态下个殊者的开放性自我,真正建立起另外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竹内好等人未竟的事业,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进一步推进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进行阐述,或许都会有新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