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完美还原庞贝古城面貌
融合考据、推理、叙事,书写如侦探小说般好读的罗马城市生活史
◎ 编辑推荐
☆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卫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
——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 著者简介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由于她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长期贡献,2018年受封爵士。她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她的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广受欢迎,并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拍摄了多部与古罗马 和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主要著作:《罗马宗教》(Religions of Rome, 1998)、《罗马凯旋式》(The Roman Triumph, 2007)、《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SPQR: A History of Ancient Rome,2015)。
◎ 译者简介
熊宸,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古典学博士研究生。
◎ 译校者简介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作有《罗马元老院与人民》《古典传统》等。
庞贝,以两样东西驰名世界,关于她的“死”,自然是火山爆发的灾难,而关于她的“生”,则是无人不晓的“风化之都”的形象。 想象一下,你走在地中海畔古城遗迹的石路上,旁边错落着一排排铭刻着岁月的罗马式建筑,蓝天白云在头顶飘过,海风中都蕴含着古文明的气味。可当你一低...
评分公元79年8月25日凌晨时分,庞贝城的浮石大雨终于缓和下来。这似乎是个出城寻条生路的好时机。在浮石倾盆而下、来势最猛的时候,有20多个逃难者靠躲在城墙里才逃过一劫。他们现在组成一支稀稀拉拉的队伍,打算碰碰运气从几座东城门中的一座出城,希望能够逃离火山喷发的覆盖范围...
评分 评分很多内容、也有很多图片,各方面的讲述公元72年及以前的这个城市。 特别有意思。
评分适合游客出行前打鸡血,或导游补充背景知识。不应期待更多。
评分【2019146】壮哉我比尔德老太太,不愧是古典学家中的严谨典范与可爱先锋,大概也是当世最不坑团的古城导游,提供的还是云服务【喂】依然是熟悉的细腻笔触与幽默味道,好奇而温柔地书写着庞贝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节制地谈文论艺、稳健地供应八卦……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实有文献和考古发现基础之上的,推测与质疑都是合理而审慎的。比如“街道生活”那章关于垫脚石的种种猜想,以及根据路牙子的磨损情况猜测哪些窄路是单行道、继而绘出古城交通图……啊,历史学家好聪明。总之本书适合慢读,很自在很徜徉的那种。火山与岩浆带给庞贝的当然是灾难和死亡,但同时也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琥珀的质地(尽管“盗墓者”与初期的破坏式考古没少添乱吧),这也算是时空的黑魔法了。友情提示:由于古典时代生殖崇拜盛行,部分插图少儿不宜,注意避娃。
评分人们往往认为庞贝是古代版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但事实上玛丽·比尔德为我们描述的庞贝古城是一座鲜活的、散发着垃圾臭味、热热闹闹的城市。想象在庞贝古城里行走的画面:地面莫名其妙的阳具路标、高出地面许多的人行道和永远喷洒过多的喷泉,玛丽·比尔德笔下的庞贝与罗马一样,是一个既存在于神话又告别神话的城市。读过的第四本玛丽·比尔德的书了,非常喜欢。
评分比起在纸上重建古城,作者对证据的辩证运用让人印象更为深刻:1、我们总是将一切不能解释的现象归之于“宗教原因”。2、考古学家热衷贴标签,将实物与古代作家笔下的描述擅自“对号入座”;而19世纪浪漫派作家则总爱夸张庞贝人的奢华盛宴,但实际上,鉴于厨房格局的狭促,豪宴不仅不存在,且贫富差别的标志恰恰与今迥异:穷人下馆子打牙祭,而富人才有条件在家煎煎炒炒。3、破坏式修复、整理、重建对我们理解庞贝的误导:有无奈的必须,比如为保护壁饰而不得不将其抠下存入博物馆,而人们再也无法体会这些壁饰与特定原始空间的“唤起式呼应”;有愚蠢的拙行:为教宗贵腿免受颠簸之苦而移走街上的垫脚石,殊不知这些垫脚石具有设置路卡、疏导交通、防洪抗洪、处理垃圾这类极其重要的作用。此书学术性很强,行文流畅,时有小小的幽默,读之令人心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