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德]沃尔夫·勒佩尼斯
出品人:
页数:284
译者:刘春芳
出版时间:2019-10
价格:55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477923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德国
  • 文化
  • 历史
  • 社会学
  • 社会
  • 译林出版社
  • 知识分子
  • 沃尔夫·勒佩尼斯
  • 德国历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人文
  • 欧洲文明
  • 思想史
  • 艺术文化
  • 历史文献
  • 文化比较
  • 民族精神
  • 历史叙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作者简介

沃尔夫·勒佩尼斯(Wolf Lepenies,1941年—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2006年德国书业和平奖获得者。曾任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长(1986—2001),现为该学院的终身教授。勒佩尼斯也是柏林自由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数年。勒佩尼斯著作等身,且定期为德国国家级报纸《世界报》撰写文章。代表作有《忧郁与社会》(1969)《社会学史》(1981)《欧洲知识分子的兴起与衰落》(1992)《文化与政治》(2006)等。

目录信息

导言 德累斯顿上空的炸弹与《玫瑰骑士》
一 文化:崇高的选择
衰减的特性
冷漠的政治观
德意志精神与德意志帝国
二 从共和到流亡
托马斯·曼的政治观念
法西斯主义的美学魅力
艺术与道德
流亡与移民
三 诺瓦利斯与惠特曼:德国浪漫主义与美国民主
没有歌剧的国家
约瑟在美国
德国的民主
爱默生的舵手:贝多芬与贝蒂娜
四 德国文化在国外:失败中的胜利
美国精神的封闭
面临危机的德国精神
平静地告别欧洲
五 法德文化之战
两次革命
“流亡”的歌德
“文化战争”的根源
社会学史上的谜团
文化使者:哈布瓦赫
逐出柏林
哈布瓦赫之死
奇怪的失败
知识分子的抵抗
德国革命的局限性
六 德国本土文化:道德的崩溃与智性的崛起
德国的浩劫
文化的复苏
内心的流亡
德国人与犹太人的流散
七 典型的德国人:浮士德与墨菲斯托
民意调查中的歌德
1945年之后的歌德
八 德国的再统一:知识阶层的失败
文化的卫士
东德知识分子的灾难
知识分子的悲喜剧
九 伪文化:中欧的终结
欧洲:梦想与官僚
文化胜过权力
十 反讽与政治:欧洲与美国的文化爱国主义
热爱美国的欧洲人
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
欧洲侏儒与美国巨人
美国历史的反讽
十一 统一后的德国:寻求道德典范
文化与现实政治
政治问题的文化出路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945年2月13日,有两位女士没有赶上开往德累斯顿的拥挤列车,其中一位是年轻母亲,怀中抱着婴儿,另一位是她的姐姐,手里牵着一个小男孩。没办法,他们只好在附近的村庄过夜,他们在一片高地上找到了可以栖身的农场。后来,在小男孩能够回想起的童年往事中,这似乎是在德累...  

评分

在新近出版的《反动的修辞》(The Rhetoric of Reaction)里,徳裔学者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给出了一对颇有意思的命题:一条来自沃维格纳的前浪漫主义宣言(“伟大思想来自人们的心灵。”),另一条则来自法国作家瓦莱里(“我们最重要的思想是那些与我们的...  

评分

原载《文景》杂志2011年4月号   众所周知,德国是诗歌与哲学的王国,是诞生康德、歌德与贝多芬的文化之邦。在德国人那里,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化是他们的尊严,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自以比其他民族更加优秀的根基所在。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度文化修养的国度...  

评分

上周打车时一次不经意的对话,就三两句,让我后来反复记起。 事情是这样, 司机师傅说,刚有一个母亲在乞讨,我没给钱,真后悔。正要给的时候,绿灯了。 为了安慰他,我随口说,嗨,现在骗人的也不少,没关系的。 司机师傅随即说,那和我没关系,我给是我的事,如果他/她是骗人...  

评分

上周打车时一次不经意的对话,就三两句,让我后来反复记起。 事情是这样, 司机师傅说,刚有一个母亲在乞讨,我没给钱,真后悔。正要给的时候,绿灯了。 为了安慰他,我随口说,嗨,现在骗人的也不少,没关系的。 司机师傅随即说,那和我没关系,我给是我的事,如果他/她是骗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勒佩尼斯这样的知识精英好像很久都不出现了。这本文化分析著作不仅可以为重读托马斯曼,马丁瓦尔泽,君特格拉斯等人复杂冲突的思想提供某种途径,更在于这种文化批判的写法就像一本黄页,也许没有一个问题得到解答,但每一个我们今日遇见的文化问题都可以找到思考的索引。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开始越来越认同德国依然是欧洲的中心这种观念,因为那种致命的深度,致命的自省,致命的冷漠和浪漫,都是反现代性的“毒药”,但这种文化鸦片因为携带了大量的文化力量,总会让现代社会这种虽然提倡理性,却内在早已停止思考、只专注于炒思想冷饭和运用实用主义工具理性的世界毫无招架之力。浪漫主义,为什么不大胆承认它是世界获得宁静和平的最大障碍?可是如果没有浪漫主义,一切理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评分

作者揭露了德国人的文化崇拜与纳粹兴起之间的联系,就这一线索呈现了许多作家的思想脉络。不论是托马斯·曼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看法的剧变,还是德国精神与美国民主之间究竟水火不容抑或不谋而合,或是拿破仑与歌德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又或是社会学史上韦伯与涂尔干之间思想联系是否存在的谜团,它们都被作者统合在视文化高于一切的德国对美法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文化战争or军事战争、知识侵袭or政治思想的碰撞)的论述中。虽然不懂本雅明区分的文化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审美化,但感受到了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为轴线来了解或理解这段历史的必要性。作者全书几乎没下过判断,将各类信稿对话函件与事件串联在与轴线相关的人物中,看似资料的纯粹堆砌,实则重构了人物事件之间的对话,阅读体验堪比文化盛宴与历史探秘,对德国好似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七年后重读,除了印刻在记忆中的细节,于全书主旨而言,似乎觉得自己从未读过这样一本书。德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深邃到不能再深邃的思辨和对人本身的认识,既是一种对于政治的逃避,又是一种催生即刻现实行动时可能具有的危险之根源。在宏大的架构下作者没有深言黑格尔与马克思以及路德和他的继承者,是有些令人不解,但有关德国文化在美国生根的部分,让这不解得到了些许抚慰。勒佩尼斯的分析雄辩的表明,恩格斯大胆且恳切的宣言,即德国哲学(作为文化的最高成就)需要一个终结也需要一个出口这一双重目标并没有在他笔下得到实现,实践与理论/思辨与现实/心灵与外在世界之间的沟壑依然存在。结合这两者的企图让德国文化走向平庸,并在历史中产生灾难。拒绝这一宿命,返回到思辨世界,更诱发了文化中的魔鬼,让一切更糟。

评分

文化与政治的对立,割裂了思想和现实。

评分

作者揭露了德国人的文化崇拜与纳粹兴起之间的联系,就这一线索呈现了许多作家的思想脉络。不论是托马斯·曼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看法的剧变,还是德国精神与美国民主之间究竟水火不容抑或不谋而合,或是拿破仑与歌德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又或是社会学史上韦伯与涂尔干之间思想联系是否存在的谜团,它们都被作者统合在视文化高于一切的德国对美法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文化战争or军事战争、知识侵袭or政治思想的碰撞)的论述中。虽然不懂本雅明区分的文化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审美化,但感受到了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为轴线来了解或理解这段历史的必要性。作者全书几乎没下过判断,将各类信稿对话函件与事件串联在与轴线相关的人物中,看似资料的纯粹堆砌,实则重构了人物事件之间的对话,阅读体验堪比文化盛宴与历史探秘,对德国好似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