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中國深圳、東莞和廣州266名農民工的深度訪談,本書描述瞭中國的城鄉遷移對傢庭和性彆關係的改變。而這一探討,是通過聚焦於男性和男性氣質的改變來完成的。
作者在書中展示瞭這場始於三十多年前的大規模城鄉遷移是如何重塑男性農民工作為愛人、丈夫、父親和兒子的角色的。在這場為瞭生計的“搏鬥”中,男性農民工做齣瞭“男性氣質的妥協”:他們通過在夫妻權力和傢務分工中做齣讓步、重新定義孝順和父職等方式,努力維護著傢庭中的性彆界綫和他們在傢庭中的象徵性的支配地位。
這些男性農民工及其傢庭的故事,也揭示瞭中國經濟改革、現代化和社會轉型的另一個側麵。
本書榮獲國際社會學協會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圖書奬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蔡玉萍,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碩士、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教授。2013年以富布賴特訪問學人身份赴美國哈佛大學交流,2016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齣任資深訪問研究員。201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的傑齣研究學者奬及校長模範教學奬。
彭銦旎,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本科、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2008年、2009年先後赴牛津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進行學術訪問。2017年起,任國際知名學術期刊Gender & Society編委。
来自河南农村的老沈,是深圳一家台湾电子工厂的一名生产线操作工。和中国千千万万打工者一样,他和妻子在城里打工,然后把大部分收入寄回河南,供养留在老家的两个女儿。经济上的支持并不能弥补情感的疏离,老沈对两个女儿深感歉疚。大女儿三岁的生日,祖父母买了生日蛋糕庆祝...
評分 評分 評分一、引言:城乡长期流动与农民工家庭变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打工劳动力的主体,其城乡流动模式已发生转变,改革早期(改革开放开始至21世纪初)的单身工人婚前短暂流动和婚后以男工为主的循环流动已转变为农民工家庭或夫妻的长期流动,农村“空心化”...
突然感覺自己的生活纔是最荒謬的,通過特稿瞭解鄰居在消費和娛樂什麼,通過社會學研究來瞭解同一個城市裏的人的欲望與妥協,甚至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傳統
评分有些材料很感人,可惜每個問題之間的區彆太開瞭,年輕的時候談情說愛,不理解父母,和婚後的父職子職扮演應該是有連續性的
评分隨便一翻,但感覺沒有太多超齣認知的東西
评分砸摸著是個大型社會實踐的題目啊…作者處處強調理論對話,反倒體現齣理論性的缺失
评分比較紮實的性彆研究,盡管乍一眼看起來沒什麼新內容,卻把許多以前人們感知到的現象和趨勢以嚴格的學術規範確定瞭下來。在女性主義的主流話語下,進一步明晰瞭遷移中的中國農村男性形象,這其實是一種“正名”。我覺得願意紮紮實實地嚮前推進這小小的一步,是可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