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 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为何我的眼里饱...
评分历史上只有一个西南联大,是那时莘莘学子的美丽梦。也是今日学人不能忽视的中国历史上一所大家。它没有雄伟的大门,没有漂亮的教室,没有集中一地,甚至师生的温饱都成问题,还曾在战火纷飞之年代颠沛流离。可大师之齐聚,思想之闪光,学术之自由,氛围之浓厚犹如旧日大学的美...
评分这本书的开始,读起来很累,没有小说连贯的情节,不同人不同事件的叙述,穿插。越往后,越能感受到,在那个艰难时代,西南联大的师生所经历的日子。生活之苦,学习之乐,以及他们之后人生的波折。书中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堪称师之楷模。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评分历史上只有一个西南联大,是那时莘莘学子的美丽梦。也是今日学人不能忽视的中国历史上一所大家。它没有雄伟的大门,没有漂亮的教室,没有集中一地,甚至师生的温饱都成问题,还曾在战火纷飞之年代颠沛流离。可大师之齐聚,思想之闪光,学术之自由,氛围之浓厚犹如旧日大学的美...
评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那么执着,那么令人潸然泪下的执着。冯友兰、吴有训以身护校,外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模样,内心又是怎样刚强的意志。 读到“当清华园遭受日机轰炸,吴宓教授拥背坐在床上,四周的墙壁被轰炸震动而落土”的时候我鼻头一酸。 正如作者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
在评论里看到还有一本易社强先生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打算也看一下
评分从口述史角度出发确实难能可贵,但碎片化和散乱的编排还是硬伤,陈旧的价值观和时时流露对当局不满有点矛盾。
评分提到西南联大就拼命自我高潮地唱高调讲爱国,感情澎湃得腻味儿不说,最讨厌上纲上线地把周作人等日伪教员单一化为没有人格的汉奸,实在读来生气!一直认为所谓附逆文人这个标签不过是大历史意识形态偶然的化约,不管选择为何,背后一定都有相当复杂的脉络在,后人评头论足就算了,部分打着回忆录口述史旗号落在白纸黑字上,难道不应该少点口号标语,多一点谨慎吗?!
评分从口述史角度出发确实难能可贵,但碎片化和散乱的编排还是硬伤,陈旧的价值观和时时流露对当局不满有点矛盾。
评分在评论里看到还有一本易社强先生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打算也看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