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在摘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出镜和被提及,它也是该电影的创作蓝本。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
★掌故大家高伯雨译注,从多方角度辩证性地评述原文。
★两百多条译注,近百张插图,生动还原历史。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本“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百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
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详。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溥仪
就全书“戏肉”,夹叙夹议,精彩非凡;查证引据,颇具功夫,令人佩服。——李敖
译注简直可以独立当成一篇篇短小的随笔来读。我相信这是任何一种紫禁城的黄昏的中译本所无可比拟的——藏书家姜德明
【作者】: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
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898年被派往中国。1919年被聘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后,不再担任该职。著有《儒学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
【译者】:
高伯雨(1906—1992)
原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有林熙、秦仲龢、温大雅等,广东澄海人,香港著名学者、散文家,以谙于掌故驰誉香港文坛。曾留学英国,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在上海工作,抗战期间回港,为多家报社写专栏,并创办《大华》杂志。集结出版的作品有以“听雨楼”命名的文集五种,译注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 文/郎寰 在近代来华的诸多外国人中,恐怕鲜有像庄士敦这样经历丰富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了。庄士敦,本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
评分这是一位帝师的回忆,看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电影中的一幕幕画面,为之婉惜文物珍宝的破坏。 对于那个时期来说是民国黎明,清朝末期的黄昏,庄士敦他与溥仪的主要交往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期间,以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客观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艰难过渡...
评分翻译的实在太差了,有些地方没译到就算了,但有些实在没法忍,翻出来的逻辑完全就不对。下面我就选择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家做个参考 1The fear and hate with which he and his writings filled the orthodox and "respectable" members of the Han Chinese and Manchu official...
评分庄士敦,唯一一个给中国皇帝上过课的欧洲人,对溥仪的情感却不仅仅止步于契约关系。他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旁观者,更是缔造者。庄士敦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大量阅读佛家经典,遍访名山古刹,对儒、释、道、墨都有所了解,对于中国政客的手段他十分的了解,并且总能揣摩出动机...
评分庄士敦是赞同复辟帝制的,他在《紫》中谈到的理由是:中国人的心智未开,共和意义不大。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历史实情,到底是“深入人心”还是“心智未开”?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只看到这个理由的情况下,我是愤怒的(毕竟不是什么好话)——即使我并未生活...
译者私评没有拿捏好分寸,过多
评分高先生的译本系从原书第八章开始,夹译夹注,注释体量极大,可见掌故功夫。惟选取的内容也并非如数译出,而是自有一套取材标准,作为一部译作,就难免私货太多了。
评分没想到自己工作的出版单位居然也出一版,时隔多年再读,发现小时候错过的段落,常读常新。
评分有评注的很好看啊其实~长很多见识,比如溥仪还有个不为人知的名字溥浩然
评分一本看热闹的书,可以说是紫禁城的八卦、琐碎。满篇长长的译注,读得人心烦。真想了解末代皇帝,看看他的《我的前半生》也差不多了,这本书真心鸡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