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茶书》之后,更进一步,深入东方美学核心
日本人人知道其中感受,却无法清晰表述的美学观念
艺术、设计、建筑界无法回避但被误解最多的词汇
苹果、宜家、无印良品、Hay等诸多品牌的灵感密码
简介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打扫茶室外的庭院。他先将落叶彻底扫净,随后,摇晃庭中的一棵树,让些许叶子飘落。
这一则轶事,被认为是贴近侘寂的体验。
“茫茫四顾,
花死,叶亡。
苫屋在这岸边,
独立暮光秋色。”
藤原定家(1162—1241)的短歌,某种程度上能传递侘寂的心境。
冈仓天心于1906年出版的不朽著作《茶书》,虽对其概念触碰极多,却尽量避免使用“侘寂”二字。
“侘寂,乃事物一种未满、无常、残缺之美。它适度、谦逊,同时远离世俗。”
如今,终于有人尝试以理性且具体的方法,接近侘寂这一美学概念。《侘寂:致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收集了侘寂的各种片段——晦暗破碎者有之,年久失修者有之,尝试把它们聚拢,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系统;同时,找出段落中隐藏的含义,匹配意图与现实,去抓住整体——侘寂的全部。
本书自1994年初版以来,已多次再版,被译成多国语言,为无数艺术家、设计师、诗人和哲学家提供精神指引,也成为苹果、宜家、无印良品等诸多品牌的灵感密码。
这本书的沧桑是由你的每一次抚摸赋予的。
继《吉米·科瑞根》《茶书》之后,小众社出品的第三本书。
《茶书》原班团队设计制作,与《茶书》的开本、版式、装帧、材质均不相同,但又气息相承,体现中正而节制的阅读质感。
独特的四折封裸脊设计,捧读有如打开襁褓。
中性灰边口,外观更具整体性。
全书只使用一种字体“思源宋体”,和一种纸张“棉彩速印”。
全书黑白,但使用四色高精度印制工艺完成。
外封特意不过油,使每次阅读都留下痕迹。这些擦痕、裂纹和皱褶,使每一本《侘寂》都独一无二,都成为这本书的一部分,也都成为侘寂体验的一部分。
雷纳德·科伦 Leonard Koren
接受过建筑师训练,却从未建造过任何东西——除了一座古怪的日本茶室——因为他发现大型的永久性物体,在哲学上令人困惑,以至于无从擘画。相反,他创刊了《湿漉漉:美浴》,位列1970年代前卫杂志之首。其后科伦出版的书籍涉及设计(《归纳:物体放置的修辞》)和美学(《你指哪种美学:10种定义》)
译者:谷泉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也是备受好评的《茶书》译者。由译者撰写的后记则被视作“侘寂批判”。
正文和后记,以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相向而行,力图无限逼近这一东方美学精髓。
wabisabi质的东西,总感觉和挺多中国古诗词中提及的意境颇有几分神似,但中国人好像总是愿意将之定义为一种“悲”,境也成了“悲境”,人呢,一般都是有志难发出处境悲惨。中国人的传统则是只想要团圆美满,“有”才是“全”。wabisabi则是将“无”也视为一种“全”。 不过在当...
评分为什么侘寂概念这么模糊?一是禅宗反对理性主义,崇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是家元制,艺术产业由家族把控让核心概念无法广泛传承,三是批评家也认为不可言说是侘寂的特点; 从西方人的角度,侘寂接近rustic; 与现代主义的比较:两者都是反当时主流的,简洁的(回避与结构无关...
评分这种书能让人发出实体书永远无法被电子书取代的感叹。美学的设计和质感能轻易把人俘获,可惜书的形式大于内容,相当于发现了一个气质脱俗的美人,翻开了解后发现空无一物。美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的状态,是诗意和优雅相逢特殊时刻。
评分如何理解一个美学概念。
评分除了某些教授的论文集,已经很难看到这种四号字两倍行距下面还全部空着的小册子了,太浪费了纸了……书的排版装帧也许是追求“侘寂”的感觉?(但其实也没有做很好,注释符号用????代替反而给人很刻意的感觉)。侘寂是一种不为商业所估价的、在物我相通的一刻被充分欣赏的感觉,以人度物而非相反。其实感觉这书就集结成一篇文章发在《读库》上就好,出书实在是有点勉强。
评分“知道热烈的人,才会对韵味有所苛求。不知道长久的人,则快速来,迅猛去。”
评分西方人谈侘寂,终究还是隔。翻译差,后记更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