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本名凯伦•布里克森,丹麦著名女作家,婚后随有着贵族头衔的丈夫去往当时的英属肯尼亚开办咖啡种植农场,后经营失败,于1931年回国,开始写作。一度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其叙事艺术深得海明威赞赏,海明威认为本书是他读过的最优秀的关于非洲的书,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曾说,伊萨克・迪内森也完全有资格得奖。而约翰•厄普代克则称她为“20世纪最别致如画、艳丽似火的文学人物之一”。
奥斯卡同名经典影片原著小说
一曲关于非洲生灵的旷世绝唱
-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1885—1962,本名凯伦•布里克森)的散文体自传性小说,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连同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奥斯卡奖影片一起,在世界各国读者和观影者群中影响深远。
作品以1914至1931年间,作者在肯尼亚恩贡山麓——这片毫不肥沃,也绝不富饶,却仿佛是为大自然所净化的辽阔大地——经营咖啡农场这段经历为背景,匠心独运地将众多的人、景、物融于一炉,既有忠实而富文学性的观察与描摹,也始终贯穿着对自身、对人性的思考,同时真实再现了欧洲移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生活面貌。
海明威赞赏她的叙事艺术,认为本书是他读过的最优秀的关于非洲的书,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曾说,伊萨克・迪内森也完全有资格得奖。而约翰•厄普代克则称她为“20世纪最别致如画、艳丽似火的文学人物之一”。
用了12天的时间读毕走出非洲,虽然多是用零星的时间拼凑起来,却感觉从那一句''I had a farm in Africa''开始,就深深沉浸在这本书的氛围里,一气呵成。这12天,其中有8天在苏格兰度过。虽然苏格兰和非洲很不同,却有非常惊人的相似的气质,觉得真是读这本书的合适的地方。读到...
评分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籍,特别适合在肯尼亚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风中阅读的书籍。 第一次读是在马赛马拉帐篷酒店里地沙发椅上,旁边就是书中所描述的景象,世事变化,现在已经不能够狩猎,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非洲大陆上浓烈的爱、执着的生活和无尽的遗憾。 也许这就是人生。在绝...
评分电影《走出非洲》是我的最爱之一,当我怀着爱屋及乌的心情读完同名小说,我只能说,它们就像是同名的两朵花,没有孰优孰劣,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电影让我怀着幽微悲戚的心情缅怀了一个结局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但读过小说,我才发现,有关爱情的篇章不过是广袤沙漠中的掠过的...
评分在完全进入《走出非洲》的阅读状态之后,我全身一直在静静地沸腾着,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书了。 海明威笔下的大海,不会比一个真正的老水手所看到的更辽阔,而饱经沧桑的老水手,却无法像作家一样生动细致地描述他的所见所得。那些动听的故事往往是沉默的,对阅读者来说,最幸...
评分多美的语言! 如果我会唱非洲的歌,我想唱那长颈鹿,以及洒在它背上的新月;唱那田中犁铧,以及咖啡农淌汗的脸庞;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草原上的空气会因我具有的色彩而震颤吗?孩子们会发明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游戏吗?圆月会在我旅途的砾石上投下酷似我的影子吗?还有,...
叙事手法别具一格。情感上静水流深。电影要画面要故事没办法要拿爱情做文章,原作的确是刻意将这方面的情感抽离。刘国枝译本文字具有教科书一般的规范,优雅,朴素不刻意。
评分前三章很美,读来被非洲的生灵所震撼。第四章过于零碎,使得第五章告别都不那么动人了,感觉作者在写作途中分了心。
评分译文生动、优雅,只有一处语法错误。很喜欢这本书的绝大部分,但无法逃避其中一章留下的不愉快印象:土著人基托希因为偷骑主人(一个年轻的白人移民)的马,被打成重伤,又捆绑关押、致死。而作者,居然相信了“基托希本人立意求死才是造成死亡的根本原因”的理论,还把这当成土著人追求自由的美德加以歌颂…另外,离开非洲前,考虑要打死曾与自己相伴的马和狗,又是什么逻辑?
评分“在死亡中,火与我的尘埃相融,我却泰然,因为我现在已彻底解脱。”
评分每一篇都是一幅美好而温柔的散文。合上书,对非洲的向往有如三毛之于沙哈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