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況

人的境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德] 漢娜·阿倫特
出品人:
頁數:309
译者:王寅麗
出版時間:2009-01
價格:3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8083035
叢書系列:世紀人文係列叢書·世紀文庫
圖書標籤:
  • 哲學
  • 漢娜·阿倫特
  • 阿倫特
  • 政治哲學
  • 社會學
  • 政治學
  • 思想
  • 政治
  • 人的境況
  • 政治哲學
  • 人類學
  • 存在主義
  • 自由
  • 行動
  • 公共生活
  • 現代性
  • 批判理論
  • 社會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部極具原創性的著作,通過對勞動、工作和行動;權力、暴力和體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財産和財富等諸概念的區分,強調瞭人在麵臨現代社會高度科技化、自動化和經濟現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復數性”和開端啓新的行動能力,從而重樹人們對於人類事務的信念和希望。這本曾被歡呼為“參與式民主的教科書”,將批判的目光投嚮我們當前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時隔50年,這《人的境況》的原創性仍然像當時一樣令人矚目,並能激發起新的思想和討論。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導言瑪格麗特·加諾芬
前言
第一章 人的境況
第一節 積極生活與人的境況
第二節 “積極生活”的術語
第三節 永恒對不朽
第二章 公共和私人領域
第一節 人:一種社會的或政治的動物
第二節 城邦與傢庭
第三節 社會的興起
第四節 公共領域:共同
第五節 私人領域:財産
第六節 社會的和私人的
第七節 人類活動的定位
第三章 勞動
第一節 “我們身體的勞動和我們雙手的工作”
第二節 世界的物性
第三節 勞動和生命
第四節 勞動與繁殖
第五節 財産和財富的私人性
第六節 工作的器具與勞動分工
第七節 一個消費者社會
第四章 工作
第一節 世界的持存
第二節 物化
第三節 工具性和勞動動物
第四節 工具性和技藝人
第五節 交換市場
第六節 世界的恒久性及藝術品
第五章 行動
第一節 行動者在言行中的彰顯
第二節 關係網和被講述的故事
第三節 人類事務的脆弱性
第四節 希臘的解救之道
第五節 權力與顯現空間
第六節 技藝人與顯現空間
第七節 勞工運動
第八節 製造對行動的傳統取代
第九節 行動的過程性質
第十節 不可逆性和寬恕的力量
第十一節 不可預見性和承諾的權力
第六章 積極生活與現代
第一節 世界異化
第二節 阿基米德點的發現
第三節 普遍科學對自然科學
第四節 笛卡爾式懷疑的興起
第五節 內省和共同感的喪失
第六節 思想和現代世界觀
第七節 沉思與行動的倒轉
第八節 積極生活內的倒轉和技藝人的勝利
第九節 技藝人的失敗和幸福原則
第十節 生命作為至善
第十一節 勞動動物的勝利
緻謝
索引
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阿伦特无疑是西方最伟大、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人的境况》中她讨论了现代社会的兴起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共同世界的终结和大众的孤独。 阿伦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实在性”。“实在性”是由公共世界来保障的,公共世界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  

評分

《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为《积极生活》( Vita Activa)。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  

評分

《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为《积极生活》( Vita Activa)。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這種視角太獨特瞭。

评分

有時候真會懷疑她有點靠緋聞上位的感覺~~

评分

這種視角太獨特瞭。

评分

之前寫論文引用過幾次二手闡釋,這次自己認真讀,發現諸多二手闡釋對本書的理解都存在誤差,最典型的就是對"勞作-工作-行動”進行等級式的高下劃分,實際上阿倫特對每一種人類境況都更接近於描述而非評斷,哪怕在勞作中亦有承擔生命重負以此來保存生機的能力。但是,本書依然很難讀,閱讀過程遠談不上興奮愉悅,更多的是吃力。阿倫特談到的諸多話題都非常關鍵,在前半部分她描述瞭“社會”興起後,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曖昧關係,由此核心觀點被拋齣:與古典政治與哲學裏對“沉思”的推崇相比,近代的“倒轉”是行動的升級,這一行動包括著言與行的共在,也暗含著不可預測與不可逆的危險,繼而,她纔進一步走嚮瞭盧梭(集體的人達成共識)、遠離瞭馬剋思(消費取代瞭價值) 。能感覺到阿倫特多部作品裏對“沉思”的矛盾態度。遠沒吃透,要重讀。

评分

我更關注的是阿倫特是如何迴應奧古斯丁對於鄰人的觀念,她引入瞭公共領域的概念並號稱"博愛紐帶雖然不能建立一個它自身的公共領域",而實行善在公共領域反而會帶來惡果,這也是現代性的境遇。從前實行智慧隻能被少部人壟斷,而實行善的信仰在中世紀得到瞭極大的擴張,但現在這條道路在公共領域之下卻也開始被遏製瞭。這就是爲什麽基斯洛夫斯基在《紅》要用奧古斯丁作為主人公來探討博愛的原因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