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况

人的境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汉娜·阿伦特
出品人:
页数:309
译者:王寅丽
出版时间:2009-01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083035
丛书系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图书标签:
  • 哲学
  • 汉娜·阿伦特
  • 阿伦特
  • 政治哲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思想
  • 政治
  • 人的境况
  • 政治哲学
  • 人类学
  • 存在主义
  • 自由
  • 行动
  • 公共生活
  • 现代性
  • 批判理论
  • 社会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导言玛格丽特·加诺芬
前言
第一章 人的境况
第一节 积极生活与人的境况
第二节 “积极生活”的术语
第三节 永恒对不朽
第二章 公共和私人领域
第一节 人:一种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
第二节 城邦与家庭
第三节 社会的兴起
第四节 公共领域:共同
第五节 私人领域:财产
第六节 社会的和私人的
第七节 人类活动的定位
第三章 劳动
第一节 “我们身体的劳动和我们双手的工作”
第二节 世界的物性
第三节 劳动和生命
第四节 劳动与繁殖
第五节 财产和财富的私人性
第六节 工作的器具与劳动分工
第七节 一个消费者社会
第四章 工作
第一节 世界的持存
第二节 物化
第三节 工具性和劳动动物
第四节 工具性和技艺人
第五节 交换市场
第六节 世界的恒久性及艺术品
第五章 行动
第一节 行动者在言行中的彰显
第二节 关系网和被讲述的故事
第三节 人类事务的脆弱性
第四节 希腊的解救之道
第五节 权力与显现空间
第六节 技艺人与显现空间
第七节 劳工运动
第八节 制造对行动的传统取代
第九节 行动的过程性质
第十节 不可逆性和宽恕的力量
第十一节 不可预见性和承诺的权力
第六章 积极生活与现代
第一节 世界异化
第二节 阿基米德点的发现
第三节 普遍科学对自然科学
第四节 笛卡尔式怀疑的兴起
第五节 内省和共同感的丧失
第六节 思想和现代世界观
第七节 沉思与行动的倒转
第八节 积极生活内的倒转和技艺人的胜利
第九节 技艺人的失败和幸福原则
第十节 生命作为至善
第十一节 劳动动物的胜利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古雅典,公民们通过说服来解决问题,所有的公共事务的解决通过语言而说服。因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存在”和“人是言说的存在”。在阿伦特看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涉及相同的希腊城邦生活经验;将人作为一种由于懂得相互对话的方法而得以共同生存的动物...  

评分

评分

汉娜·阿伦特怎么看都像个异类;这不仅在于其行文方式或文体风格,同样在于她的思考在哲学史发展脉络中显出的与众不同。 虽然《人的境况》以英文写就,却远离英式写作的经验度量,也非美式的平易近人;它无疑受到了作为母语的德语之影响,但德国哲学严谨周密的论证方式它又是...  

评分

在读,读的还比较慢,暂时发一点。 在阿伦特的论述中,善在公共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善就其本身的非世界性决定了“善功一旦为人所知,变成公开的,就失去了它作为善的特征,失去了它仅仅为着善自身的性质。善一旦公开现显示,就不再是善的了,尽管还可以用于有组织...  

评分

阿伦特于1906年10月14日生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社会民主党成员,母亲还是卢森堡的崇拜者。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先后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1933年纳粹上台后,参与犹太...  

用户评价

评分

vita activa,是阿伦特最好的一本书,然而仍然不能算是极具原创性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最有天才气息的地方,其实也只是在于对“行动”所对应的公共领域的人的复数性存在的论述,而这一点,正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共在”(mitsein)理论的发挥。它的确将西方思想对“自由”的思考领向了另一个维度,即强调“过程”的行动和制作,而非古希腊推崇的“沉思”。将“过程”与“历史”和“技艺”联系而来,而与“沉思”相对,这也是本书的第二天才之处。

评分

几年前读了三个月大概是到一半吧,实在读不下去放弃了。今年我想着要努力啃几本汉娜·阿伦特,于是终于读下来了。好久没有在书上划线、写笔记。解答了一些思考、扩充了一些思维,虽然艰难,却是乐趣无穷。P257. Numquam se plus agere quam nihil cum ageret, numquam minus solum esse quam cum solus esset.“他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最为活跃,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最不孤独。” 来一个无力理解翻译的例子:P246:“古代人依赖想像和回忆来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快乐的,而现代人则需要通过对快乐的计算,或清教徒的记载优点和过错的道德薄,来达到虚幻的快乐或拯救的数学般确定性。”

评分

之前写论文引用过几次二手阐释,这次自己认真读,发现诸多二手阐释对本书的理解都存在误差,最典型的就是对"劳作-工作-行动”进行等级式的高下划分,实际上阿伦特对每一种人类境况都更接近于描述而非评断,哪怕在劳作中亦有承担生命重负以此来保存生机的能力。但是,本书依然很难读,阅读过程远谈不上兴奋愉悦,更多的是吃力。阿伦特谈到的诸多话题都非常关键,在前半部分她描述了“社会”兴起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暧昧关系,由此核心观点被抛出:与古典政治与哲学里对“沉思”的推崇相比,近代的“倒转”是行动的升级,这一行动包括着言与行的共在,也暗含着不可预测与不可逆的危险,继而,她才进一步走向了卢梭(集体的人达成共识)、远离了马克思(消费取代了价值) 。能感觉到阿伦特多部作品里对“沉思”的矛盾态度。远没吃透,要重读。

评分

这本书最有天才气息的地方,其实也只是在于对“行动”所对应的公共领域的人的复数性存在的论述,而这一点,正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共在”(mitsein)理论的发挥。它的确将西方思想对“自由”的思考领向了另一个维度,即强调“过程”的行动和制作,而非古希腊推崇的“沉思”。将“过程”与“历史”和“技艺”联系而来,而与“沉思”相对,这也是本书的第二天才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