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按语:在实践优于思辨、行动意味着自由的意义上,阿伦特是康德-尼采式的;就行为属于讲述者而非作者,源自意愿的行动的尺度是伟大而非预先的道德律的意义上,阿伦特更是尼采-海德格尔式的。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是含混的:她一方面反对古希腊的玄思优于vita activa,另一...
评分在读,读的还比较慢,暂时发一点。 在阿伦特的论述中,善在公共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善就其本身的非世界性决定了“善功一旦为人所知,变成公开的,就失去了它作为善的特征,失去了它仅仅为着善自身的性质。善一旦公开现显示,就不再是善的了,尽管还可以用于有组织...
评分阿伦特无疑是西方最伟大、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人的境况》中她讨论了现代社会的兴起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共同世界的终结和大众的孤独。 阿伦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实在性”。“实在性”是由公共世界来保障的,公共世界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
评分阿伦特于1906年10月14日生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社会民主党成员,母亲还是卢森堡的崇拜者。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先后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1933年纳粹上台后,参与犹太...
评分概要 ―――――――――――― 《人之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是德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于1958年出版的政治哲学作品。 阿伦特在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对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主义进行了考察,此前人们认为两者彼此孤立,而阿伦特则...
这本书最有天才气息的地方,其实也只是在于对“行动”所对应的公共领域的人的复数性存在的论述,而这一点,正是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共在”(mitsein)理论的发挥。它的确将西方思想对“自由”的思考领向了另一个维度,即强调“过程”的行动和制作,而非古希腊推崇的“沉思”。将“过程”与“历史”和“技艺”联系而来,而与“沉思”相对,这也是本书的第二天才之处。
评分我更關注的是阿倫特是如何回應奥古斯丁對於鄰人的觀念,她引入了公共領域的概念并號稱"博爱纽带虽然不能建立一个它自身的公共领域",而實行善在公共領域反而會帶來惡果,這也是現代性的境遇。從前實行智慧只能被少部人壟斷,而實行善的信仰在中世紀得到了極大的擴張,但現在這條道路在公共領域之下卻也開始被遏制了。這就是爲什麽基斯洛夫斯基在《紅》要用奥古斯丁作為主人公來探討博愛的原因吧。
评分对我个人启发比较大的是书前半部,关于复数的人,劳动与工作,行动的偶然性和宽恕的意外力量。不过感觉其实语言可以不必要那么深涩和绕口。另外是,政治哲学这词真让人讨厌。
评分对我个人启发比较大的是书前半部,关于复数的人,劳动与工作,行动的偶然性和宽恕的意外力量。不过感觉其实语言可以不必要那么深涩和绕口。另外是,政治哲学这词真让人讨厌。
评分书本身晦涩还是翻译得怪怪的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