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在谈行动(action)之前,让我们先从解脱(releasing)这个概念谈起。 阿伦特的学生,《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的作者杨-布鲁尔在谈宽恕时,引援了《伊利亚特》结尾的片段。在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并且侮辱了特洛伊英雄的尸体。当晚,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潜入希腊联军的营帐,祈求...
评分《人的境况》读书笔记 一、出处: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二、《人的境况》研究综述: 《人的境况》是一本具有原创性的,不拘泥于知识条框的全新作品,就阿伦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整个学说的序言”。这就要...
评分概要 ―――――――――――― 《人之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是德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于1958年出版的政治哲学作品。 阿伦特在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对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主义进行了考察,此前人们认为两者彼此孤立,而阿伦特则...
评分在读,读的还比较慢,暂时发一点。 在阿伦特的论述中,善在公共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善就其本身的非世界性决定了“善功一旦为人所知,变成公开的,就失去了它作为善的特征,失去了它仅仅为着善自身的性质。善一旦公开现显示,就不再是善的了,尽管还可以用于有组织...
评分在读,读的还比较慢,暂时发一点。 在阿伦特的论述中,善在公共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善就其本身的非世界性决定了“善功一旦为人所知,变成公开的,就失去了它作为善的特征,失去了它仅仅为着善自身的性质。善一旦公开现显示,就不再是善的了,尽管还可以用于有组织...
我更關注的是阿倫特是如何回應奥古斯丁對於鄰人的觀念,她引入了公共領域的概念并號稱"博爱纽带虽然不能建立一个它自身的公共领域",而實行善在公共領域反而會帶來惡果,這也是現代性的境遇。從前實行智慧只能被少部人壟斷,而實行善的信仰在中世紀得到了極大的擴張,但現在這條道路在公共領域之下卻也開始被遏制了。這就是爲什麽基斯洛夫斯基在《紅》要用奥古斯丁作為主人公來探討博愛的原因吧。
评分几年前读了三个月大概是到一半吧,实在读不下去放弃了。今年我想着要努力啃几本汉娜·阿伦特,于是终于读下来了。好久没有在书上划线、写笔记。解答了一些思考、扩充了一些思维,虽然艰难,却是乐趣无穷。P257. Numquam se plus agere quam nihil cum ageret, numquam minus solum esse quam cum solus esset.“他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最为活跃,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最不孤独。” 来一个无力理解翻译的例子:P246:“古代人依赖想像和回忆来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快乐的,而现代人则需要通过对快乐的计算,或清教徒的记载优点和过错的道德薄,来达到虚幻的快乐或拯救的数学般确定性。”
评分在寻找问题思想渊源的回溯上脉络很清晰,点得很透彻,讲到心里去了。笛卡尔式的怀疑论被引入宗教领域大概算是整个西方思想发展中最大的失误,而这又要追溯到与笛卡尔时代相近的伽利略引发的自然科学工具的发展这个当时看似细小的事件。这两件事,一者走向外在宇宙,一者走向人性内心,然而不可避免都迷失在自身中,沦为了自己与自己的无聊游戏。在任何地方,人只是遇见自身,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这大概是导致现代虚无主义的最根本原因了。继之而来的自然是劳动社会的崛起、公共和私人领域都丧失殆尽,生命必然性牢不可破。
评分我废寝忘食三天没下楼冰箱里能吃的都被我扫荡一空这才把这本书读完,本来期望着读完就能豁然开朗的,怎么还是这么纠结呢?
评分vita activa,是阿伦特最好的一本书,然而仍然不能算是极具原创性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