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难题

奥威尔难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匈]艾瑞卡·戈特利布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453
译者:陈毓飞
出版时间:2019-8
价格:7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522285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奥威尔
  • 反乌托邦
  • 政治哲学
  • 哲学
  • 文学
  • 极权主义
  • 文学研究
  • 社科
  • 奥威尔难题
  • 政治哲学
  • 极权主义
  • 语言与权力
  • 思想控制
  • 自由社会
  • 新闻自由
  • 批判思维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八四》是反乌托邦的传世之作还是有缺陷的二流作品?

乔治·奥威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作家还是微不足道的小艺术家?

◆理解的乔治·奥威尔的思想不容错过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传统评论家却认为这部小说顶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为其实质上是由绝望而生,表现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进而认为奥威尔因绝望而患上了癔症,因此在写下小说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政治学、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本书直面这些传统论点的强劲攻势,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关照小说中易被忽视却是解码奥威尔思想关键的《戈斯坦因的书》和《新话原则》两段说明性文字;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

温斯顿的绝境不代表奥威尔的绝望,极权统治下人的绝境确实构成了对奥威尔的心理考验。奥威尔经受住了这个考验,他选择的是反抗而不是接受那个陷温斯顿于绝境的极权世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不放弃期盼光明的权利。

——徐贲

一部对理解乔治·奥威尔的思想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品。

——威廉·克里斯蒂安,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政治研究系教授

通过极为合理而又富有创意地编排文本证据,戈特利布出色地迎接了挑战……她的观点既有说服力,又具启发性。

——帕特里克·雷利,《乔治·奥威尔:时代的对手》一书作者

戈特利布将尖锐的评判与卓越的洞见、敏锐的分析与恳切的激情结合了起来。

——丹尼斯·罗哈廷,圣迭戈大学哲学教授,《奥威尔研究》主编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解读乔治·奥威尔及《一九八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一九八四》是在绝望中孕育出来的作品,传达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有缺陷的杰作”,而本书向这些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

◆本书是对极权主义的一次深刻探讨,作者从文学、历史、心理学等层面重构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分析。

◆作者将奥威尔的作品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加以阐释,考察了他对20世纪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学派和存在主义等支流中“现实主义”概念的独特回应,将奥威尔与托马斯·曼、加缪和萨特等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勾勒出奥威尔“人类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

◆奥威尔在国内享有盛誉,特别是《一九八四》读者众多,本书为研究奥威尔思想及其作品提供了详实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丽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1938—2007)

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年少时辗转布达佩斯、维也纳和蒙特利尔学习视觉艺术,后于麦吉尔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她曾任教于麦吉尔大学、康科迪亚大学、道森学院、塞内卡学院、瑞尔森大学;执教之余,还坚持绘画创作与文学创作,著有《天堂废墟的失落天使:浪漫主义悲剧中的普遍冲突主题》(Lost Angels of a Ruined paradise:Themes of Cosmic Strife in Romantic Tragedy)、《东西方的反乌托邦小说:恐怖和审判的宇宙》(Dystopian Fiction East and West: Universe of Terror and Trial

)和《成为母亲的女儿:一个幸存和重生的故事》(Becoming My Mother’s Daughter:A Novel of Survival and Renewal)。

···

【译者简介】

陈毓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现为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目录信息

导 读 “即使是被打败,也要充满勇气” ——徐 贲
第一部分 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第一章 奥威尔难题
第二章 奥威尔的散文:对手的诞生
第三章 奥威尔的小说:从心理现实主义到政治讽刺
第四章 《一九八四》:政治讽喻和心理现实主义的调和
第二部分 《戈斯坦因的书》:解码讽刺作品的钥匙——极权主义的“世俗宗教”
第五章 反乌托邦讽刺作品中作为主题与结构的时间
第六章 无产者、知识分子和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奥威尔的讽刺技巧
第七章 双重思想
第八章 恶魔世界大洋国:对撒旦式反对者的迫害
第九章 恶魔世界大洋国:对“神圣”领袖的神秘谄媚
第三部分 直面极权主义恶魔:奥威尔及其同时代人
第十章 恶魔般的螺旋:心理历史学的阐释
第十一章 普通人反抗极权主义邪恶势力的现代道德剧:托马斯·曼、加缪、萨特、奥威尔的背叛主题
第十二章 是什么将乌托邦变成了反乌托邦?科学的恐怖和恐怖的科学:赫胥黎和奥威尔
第四部分 奥威尔的悲剧人道主义
第十三章 “人类精神”:奥威尔对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现实主义者的存在主义的回应
第十四章 奥威尔的悲剧概念:19 世纪道德理想主义和20 世纪现实主义的融合
第五部分 穿过另一面:从悲剧反讽蜕变为蕴含才智的激进讽刺——对“人类精神”的终极信仰
第十五章 新话的结构功能:讽刺的宣泄
第十六章 新话的主题功能:由悲剧反讽反转到蕴含才智的激进讽刺——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主要从三个语境即“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作品的连贯动态思想”及“当代心理学分析”来解读《1984》这个文本,很好的回应了对于奥威尔的批评,并梳理了奥威尔的思想。最好的是对奥威尔,萨特,加缪等左派知识分子进行比较的部分。虽然我不能说完全理解吸收了这本书的观点和结构,但感觉本书中的奥威尔隐约昭显出其思想中存在主义的部分,而奥威尔本人对普遍主义的信念,最终促使这种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发展成为人道主义对人之精神的呼唤与信任。在本书副标题里关于“绝望”或“人之精神”的主题争论中,作者明确表示《一九八四》中的绝望其实更像是奥威尔的义愤,这种义愤的最终指向正是极权体制下人们对事实的自我忽略与否认,因此《一九八四》也亦不该归为悲剧作品,而应当被当作一声经久不息的警钟,时刻提醒我们理智与极权间存在巨大的冲突

评分

徐贲老师的导读就值得五星了

评分

很难读的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后面的部分似懂非懂,但终于读完了。我的水平果然看不了文学研究之类的东西,不过其中很多语句,看得都后背发凉,比如被摧毁的语言,又是一次现实与书籍的巧妙重合,但这绝不是巧合。收集了不少句子,便于以后政治骂街。

评分

徐贲老师的导读就值得五星了

评分

对奥威尔文本的解释很详细,同时还提到了与他相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政治哲学。看完后对奥威尔的理解更深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