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入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按语:列文森这本书很精彩: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置入到面向现代性的世界历史-制度变迁中,使得思想本身极富活力,还因犹太背景的列文森的真理关切和广博的知识而格外深邃而有穿透力。韦伯的现代化论题和冲击-回应模式是列文森此书的基本框架,读完后意犹未尽;觉得列文森的...
评分尽管列文森所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已经在美国史学界的反思中式微,但他在很多本书里所显露出的犀利却从没过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着眼点是儒教的命运变迁,但是落脚点却是中国的革命历程。因此,要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不从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入手,...
评分每年的五月四日那一天都会冒出很多人出来写纪念文章。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纪念或者批判本来随时都可以。但是颇为吊诡的是,平时没少见人纪念或批判五四,一到了每年的五月四日,无论网络还是媒体铺天盖地冒出很多文章。纪念五四也未尝不可,但这些纪念音调大同小异,先...
评分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瑟夫•R. 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自2000年中译本问世后,受到中文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一次印刷五千本,不久即销售一空;第二次又加印了五千本,也很快售完。现在书店里很难买到此书了。不少读者尤其是近几年进入大学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评分【按语:列文森这本书很精彩: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置入到面向现代性的世界历史-制度变迁中,使得思想本身极富活力,还因犹太背景的列文森的真理关切和广博的知识而格外深邃而有穿透力。韦伯的现代化论题和冲击-回应模式是列文森此书的基本框架,读完后意犹未尽;觉得列文森的...
大概是囿于学科成见,相比于“连续性”的判断,对列文森所言的“断裂性”更有直觉上的亲和感:今日中国法律何止千万,法律移植也好、社会主义法治也罢,儒教中国几乎完全缺场。告别儒教中国与儒教(而非儒家)的博物馆化,在本书一大把天才般的洞见中,大约是最深刻且最痛彻的那一个。但是,对“博物馆化”的滥用也应警惕:权力对某种思想的工具性使用,并不意味着将其送入了博物馆,使之丧失了现实的影响力、而仅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如列文森所言,欲彻底完成某种普遍性理论的博物馆化,必须以该理论无法回应的压倒性现实为前提,并且在思想库中已有其他的普遍性理论作为替代方案。由此观之,中国固然(大概)告别了儒教,但若言及其他,尚还为时太早。
评分来英文版这里给列文森一个应得的评分(摊手
评分坚持一个月只看了第一volume,晦涩难懂,肯定是我修炼不够
评分vol.1
评分大概是囿于学科成见,相比于“连续性”的判断,对列文森所言的“断裂性”更有直觉上的亲和感:今日中国法律何止千万,法律移植也好、社会主义法治也罢,儒教中国几乎完全缺场。告别儒教中国与儒教(而非儒家)的博物馆化,在本书一大把天才般的洞见中,大约是最深刻且最痛彻的那一个。但是,对“博物馆化”的滥用也应警惕:权力对某种思想的工具性使用,并不意味着将其送入了博物馆,使之丧失了现实的影响力、而仅具有“历史的重要性”。如列文森所言,欲彻底完成某种普遍性理论的博物馆化,必须以该理论无法回应的压倒性现实为前提,并且在思想库中已有其他的普遍性理论作为替代方案。由此观之,中国固然(大概)告别了儒教,但若言及其他,尚还为时太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