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上下)

洪业(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魏斐德
出品人:
页数:785
译者:陈苏镇
出版时间:2008-6
价格:64.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49513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魏斐德
  • 清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国历史
  • 汉学
  • 明清史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民国学者
  • 学术史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史
  • 教育史
  • 学术研究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美国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与透视。他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衰微的因素,而王朝更代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族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作者简介

魏斐德教授1937年生于美国,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东亚历史和语言的教学与研究,曾担任该校东亚研究所的主任,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近代上海和中国历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关于17世纪中国满族历史的专著获得了美国东亚研究学会的莱文森奖,他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和中国历史专家。

目录信息

导言
第一章 北部边防
明朝的卫所制度 汉族边民与满族奴隶 努尔哈赤的崛起 吞并辽东 满汉种族冲突 新式武器和进攻策略 努尔哈赤之死与皇太极之议和
第二章 崇祯朝廷
士大夫的社团 科举生涯 温体仁当政 复古派与边防策略之争 周延儒的荣与衰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汉族合作者 大凌河之围 祖大寿投降与复叛 边民与海盗 皇太极称帝 攻克松山 洪承畴之降 锦州的陷落
第四章 北京的陷落
李自成起兵问鼎 南迁之议 崇祯皇帝的末日 大顺的臣民 合作者中的儒生士大夫 吴三桂 多尔衮决心介入 大举南下
第五章 南京政权
史可法与军阀 明朝的皇室贵族 皇位继承危机 四镇 党争复起 收复失地论和治国之道 顺案 政治迫害 南京政府的困境 扬州的忠臣 和谈
第六章 清朝统治的建立 地方合作者 山东的投降 北人与南人 清除明代弊政 部分改良 满人的弊政 旗地与奴隶 满人的种族分隔与社会控制政策 保卫京城 抵抗活动的再起 李自成的最后失败
第七章 南京的陷落
勤王选择 献身与妥协 满人渡河 童妃案 伪太子 左良玉兵变 进攻扬州 史可法与多尔衮 扬州十日屠 史可法功过评价 弘光帝出逃 南京的投降 大赦 改换门庭
第八章 江南的抵抗运动
乡绅们的矛盾心理 江南地区的经济分化 社会依附关系 阶级矛盾 农奴暴动 合作恢复秩序 剃发令 地方抵抗运动 嘉定的崩溃 太湖义军 第一次松江起义 遁世隐居
第九章 北方中国的地方控制
盂乔芳和陕西的初步平定 山地的“带发”人 山东的清剿 地方官与胥吏 保甲制 有区别的恩赦
第十章 “危时计拙”
钱谦益与合作的污点 土国宝和太湖复明分子 溧阳、淮阳起义 1646年复明分子的失败 陈子龙与松江兵变 兜捕文人学士 淮安之谋 清廷的猜疑 复明党希望的复萌与破灭 万寿祺和顾炎武
第十一章 北方的最后平定
榆园军 刘泽清案件 1648年的回民起义 姜壤之乱 征服西部 陕西东南与汉水高地 山西山匪 总督、缙绅和乡长
第十二章 多尔衮摄政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院 多尔衮专权 南北之争 弹劾冯铨事件 满汉两头政治 指控亲王 文人关系网的重建 多尔衮的威福及其薨殁
第十三章 顺治朝
皇帝亲政 吏治改革 清洗都察院 抑制贵族 了结旧账 吴伟业复兴文学党社的努力 皇帝与殉难者 索贿者与吏治腐败 考课与朋党 任珍案 仿效明初之制 矫枉过正:朝服事件 对陈名夏的最后审判
第十四章 专制危机的一种解决形式
南明海军的威胁 顺治皇帝的南人臣僚 清廷专制与满人至上 汉军旗人的上层分子 清廷信用汉人的后果 郑成功的进袭 社会与政治的均平 赋税制度改革 朝廷对缙绅特权的打击
第十五章 从明至清的忠君思想
最后的明朝忠臣 公德与良知 三藩之乱 范承谟的殉难 清朝的忠君思想
附录
A.出仕两朝的大臣 B.1644年的“贰臣” C.地方政府中的旗人官员中文、日文引书目录西文引书目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建议结合司徒琳(美)的《南明史》一起看。特别是明和清人对同一事件的经历和记述有何不同,可以见到历史的不同线索。清的建立与武力征服,明的倒台和连续溃败,二者可做比较而知其中原因。很有意思的读书法。

评分

了解历史不失是一种学习大智慧的过程,后人以一个上帝视角能清晰学习前人的思维逻辑,以及思考如果采取不同选择是否会对最终时间产生另外的影响。在读柏杨写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感叹尤甚,有人说毛主席熟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才形成其独具一格的大格局。 作为普通人,很难...  

评分

读《洪业-清朝开国史》的过程中,我不住地惊奇。 首先,我惊奇一个外国人可以如此纯熟地把握中国的一段大历史,在对中西史料的巨量掌握中,采用西方史学届最严谨规范的叙史方法,让一个本国人都不一定能把握住的中国嬗代大变局,事无巨细而又逻辑清晰地跃然纸上。 第二个让我...  

评分

书摘: 一份1583年的材料表明,直到弘治和正德年间(1488-1521),乡绅们还是非常俭朴的,老百姓也较为富裕,而在嘉靖和隆庆(1522-1572)以后,乡绅们越来越富,而老百姓却日益穷困。1599年一份来自山西大同的报告表明,在晚期的上等阶层日益奸诈蛮横,衙门里的胥吏全都在为所...  

评分

--关于崇祯 明末崇祯时期,党争真的是到了发指的地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时局,只关注所在团体的利益。 真正能做事的大臣也都是如履薄冰,一旦犯错,或者言论不当,都有可能家破人亡。 即使在崇祯自缢之后,福王带领的南朝,这些大臣在亡国的压力下,还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早期女真人和清初的秩序的建立基本是肯定的

评分

西人治清史,或不长于材料考证,实有宏观的历史论证与清晰的历史观念。

评分

明清嬗代过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它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衰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

评分

读了两个月,中间佐以相关小说影视若干,人事呼啸,异彩纷呈。只史料一脉,此书真可谓历史著作的标杆;兼叙议从容,浓淡相宜,更为难得。

评分

怎么说呢,看看注释就行了,不要太当真,这本书其实离新清史更远,又走回了传统史学的窠臼,海外汉学往往就是在这种不中不西之间左右为难。话说薄小莹是番茄王的小妹,也要做这体力活来赚钱么。——《明代人名辞典》,听着哪里高大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