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鸣写“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
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后混迹于学界,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做个教书匠。教书之余喜欢写点东西,其中不少变成铅字出版,有论文数十,学术随笔上百。有所谓的学术专著《武夫治同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等,均遗憾多多。另有随笔集数种。
书的前半部,可以算是历史八卦,到后来却又跟文化干上了。 我是当休闲读物看得,我更喜欢看前半部。
评分不完全消遣,不完全休闲,全书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就像作者所说的,极易成为厕所读物,马桶上一坐,往往一篇下来,生理问题解决了,似乎还了解了一些近代中国的人文风貌。历史人物都是双面的,没有人大善大恶,但往往所学的历史中只根据需要放大其中的一面。而这本书中,...
评分132页看到 ……他们的境遇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些农民。我们知道,在清末新政期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烧先生""打学堂"的农民风潮,农民借这种看似非常落后愚昧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兴办学堂的不满。 不知道是不是像布鲁诺那样绑在火刑柱上"烧先生",这些农民也忒狠了点吧。 高产...
评分读的是word版本 书写方式很有趣 洗白很多人 也不全是旧中国的事情,还有战国等等的 我果然还是比较喜欢这种评论题材
评分喜欢历史类的书籍,但读多了大历史,看看小故事,会别走风味并不是所谓的知微明著,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人身上更能体会历史的真实。故事的口吻和亲王的虽然风格上不一致,可是好像更适合我的口味呢。
张鸣
评分这也就是一本随笔集。。小感悟而非大感悟
评分张鸣风格的历史随笔。闲来一段段读来,有点意思。很多晚近中国的details。
评分张鸣风格的历史随笔。闲来一段段读来,有点意思。很多晚近中国的details。
评分张鸣风格的历史随笔。闲来一段段读来,有点意思。很多晚近中国的detail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