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村治

華北村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李懷印
出品人:
頁數:392
译者:
出版時間:2008-7-1
價格:3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1061147
叢書系列:中國鄉村社會研究叢書
圖書標籤:
  • 海外中國研究
  • 李懷印
  • 農村
  • 中國鄉村研究
  • 社會學
  • 社會史
  • 曆史
  • 基層社會
  • 華北鄉村
  • 村治
  • 基層治理
  • 農村社會
  • 曆史社會學
  • 鄉土中國
  • 治理結構
  • 鄉土秩序
  • 農民生活
  • 村莊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利用河北省獲鹿縣的曆史檔案,探討瞭19世紀晚期以及20世紀早期中國的鄉村治理,細緻地描述瞭村民們在治理村社及與國傢打交道時的日常實踐。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地方治理
第二章 背景
第三章 農民社群中的閤作與控製——鄉地製
第四章 規則、自利和策略——鄉地充任糾紛
第五章 徵稅
第六章 土地和稅收管理
第二部分 1900年以後的新變化
第七章 權力、話語與閤法性——村正充任糾紛
第八章 興學上的閤作與衝突
第九章 精英行動主義
第十章 鄉村重組
第十一章 清查“黑地”
第十二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譯者後記
地圖和圖錶目錄
地圖
1. 1920年代的獲鹿縣
2. 1932年的河北省
圖錶
2.1 1930年代冀中南和東北部種植模式
2.2 1939年獲鹿縣馬村的種植模式和商品化
2.3 1942年順義縣沙井村的種植模式和商品化
2.4 1930年河北省各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
2.5 1910~1936年獲鹿田賦徵收率
2.6 1931年冀中南24縣納稅情況
2.7 1930--1933年冀中南和冀東北稅額完成情況
3.1 1912--1929年間關於鄉地服務正式提起訴訟的糾紛數量
3.2 獲鹿縣和河北省稅額完成情況
5.1 1914年、1917年和1920年獲鹿縣田賦徵收纍計月報
8.1 獲鹿縣小學堂的創辦情況(1904-1917年)
8.2 獲鹿縣的小學堂學費(1914年)
11.1 1933年獲鹿縣第一區鄉長已報和未報的黑地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本文以河北获鹿县的历史档案为材料,对当地晚期直至民国这一段时期的乡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和现代的村政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在乡村治理方面以村的田赋征收为考察对象,详尽地考察了各个具体环节。在村政建设方面,考察了晚期和北洋时期...

評分

本文以河北获鹿县的历史档案为材料,对当地晚期直至民国这一段时期的乡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和现代的村政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在乡村治理方面以村的田赋征收为考察对象,详尽地考察了各个具体环节。在村政建设方面,考察了晚期和北洋时期...

評分

本文以河北获鹿县的历史档案为材料,对当地晚期直至民国这一段时期的乡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和现代的村政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在乡村治理方面以村的田赋征收为考察对象,详尽地考察了各个具体环节。在村政建设方面,考察了晚期和北洋时期...

評分

本文以河北获鹿县的历史档案为材料,对当地晚期直至民国这一段时期的乡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和现代的村政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在乡村治理方面以村的田赋征收为考察对象,详尽地考察了各个具体环节。在村政建设方面,考察了晚期和北洋时期...

評分

本文以河北获鹿县的历史档案为材料,对当地晚期直至民国这一段时期的乡村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和现代的村政建设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在乡村治理方面以村的田赋征收为考察对象,详尽地考察了各个具体环节。在村政建设方面,考察了晚期和北洋时期...

用戶評價

评分

以後懲罰學生,就把學生綁在椅子上,強迫他讀這種研究。

评分

檔案豐富、係統、細緻,製度沿革、慣行實錄、案件過程、理論梳理各維平衡到位,相比黃宗智、杜贊奇和日本學者不相上下乃至略有勝之。注重冀中南與滿鐵慣調之冀東魯北、裴宜理之淮北、白凱之長江中下遊乃至華南等地差異,結論不乏新意。中譯流暢,低級編誤頗多,有負中華老字號

评分

補分,不脫乃師的窠臼,反倒更加蕪雜,某師曾對我說,很後悔去年夏天請他來北大講課,完全沒有達到預期

评分

以後懲罰學生,就把學生綁在椅子上,強迫他讀這種研究。

评分

本書澄清瞭很多迷思:1.關於前近代(帝製時代)中國的國傢政權與鄉村社會的關係:既有對立也有閤作,而非一味對抗,李懷印把這種這種地方非正式治理方式為“實體治理”;2.關於中國農民的行為模式,他們同時受到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當時所處狀況和外界的製度環境、慣例、話語(類似於布迪厄“慣習”)兩方麵影響(理性選擇+道義經濟學);3.關於20世紀早期村莊政治的變化,認為當地村社精英的領導角色在20世紀早期有明顯的連續性,而非中斷。村莊話語層麵的分析:總的趨勢是全國性、官方的話語和價值標準逐步取代地方性的話語和價值觀,但傳統的模式依然很強大。總結:非正式、非製度化的地方治理模式根植於中華帝國的地緣政治環境以及相應的儒傢意識形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