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读书笔记一篇,权当做一年以来在《爱的艺术》读书小组和大家学习、探讨的纪念) 当我第一次阅读弗洛姆《爱的艺术》时,我首先感到的是讶异:为何爱被称为一种艺术?在我的潜意识中,爱是一种本能,它涵盖的内容过于庞杂,以至于言语无法穷尽它的全部意义。正如《圣经》...
评分在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做出有效的抵抗。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懂的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
评分很多学科,源于哲学,或者说的更武断一点,追寻所有学科的根源,都将追溯到某个哲学问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困惑,必须要从哲学去寻找答案和解脱。而“爱情”,就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 看过很多探讨爱情话题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比如《好想好想谈恋爱》,里面的主...
评分你了解爱这件事吗?我们身边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曾为它所累,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爱随时随地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我们中间有人正在爱,有人即将要爱,剩下的则在花大量时间谈论爱和等待爱。毋庸置疑,人与人间的情愫是一个永无休止的争论,是一个人类永远...
评分无意中发现了这本《爱的艺术》,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的,由艾•弗洛姆著,李剑鸣译。读完一遍感悟颇多,让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现代的社会,如何去培养这种爱的能力,如何去正视爱,需要我们每个人慢慢去学习爱的理论,去努力实践爱。 琐碎的点滴~O(∩_...
上次读,已是七八年前了。那时纸书不好买,还专门以电子版打印出,精读,就是这个版本。回想恍如隔世啊。有篇评论说的好,「这本书适宜人群:年少的时间致力于经营自己的学业、事业,荒疏了感情生活,已不懂得如何和异性打交道的情感空虚者的小手册。或者傻里傻气,或者机关算尽,他们都需要这本书的指点或者遮掩。傻者一生依靠书的指点,尽信书;精者利用书来文饰自己灭绝人性。」或许,这是最能诠释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的理论书:渴望把爱情打包进便利盒,听专家拆解成一二三四五条,一旦掌握,如获武功秘籍,从此横行爱的江湖,再无拦路虎……这是在杀死爱……或许这个母题只能在文学和艺术中现身,一旦被囚禁在理论领地,则像顽皮的姑娘一样,消失不见。像里尔克说的,有那么多的事件,在语言从未到达过的空间,而爱无疑是其中之一,最不可言传。
评分我觉得真实得马克思应该不错应该找时间看看……
评分:无
评分如果不是那个序言,我会给五颗星的评价
评分第三次读,有些地方不赞同,想要原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