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中國女作傢。原名張迺瑩,黑龍江呼蘭人。1930年因反抗封建傢庭齣走,流浪各地。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與蕭軍閤齣小說、散文集《跋涉》。次年到上海在魯迅幫助下發錶《生死場》等小說,描寫東北農民的悲慘生活和抗日鬥爭。文筆細膩,抒情色彩濃烈,頗具散文化傾嚮。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病逝。著有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中篇小說《馬伯樂》,小說、散文集《牛車上》等。
1935年上海容光書局初版,魯迅作序。作品描寫20年代初期到九一八事變後哈爾濱附近鄉村貧苦農民的苦難生活。既寫齣瞭一部分農民的愚昧,以及他們憑著本能的求生欲望在死亡綫上的盲目掙紮,也以高昂的筆調寫齣瞭日軍入侵後人民的覺醒和他們為求生存而進行的英勇抗爭。文筆簡約,在敘事和寫景上有所創新;描寫細膩,風格明麗。
这是一个悲痛到心底,无奈到骨子里,沉重至肺腑的故事。 这是一本让人没有了眼泪的书。 比之于《呼兰河传》,要更见作者的功力。 比之于《小城三月》,要更震撼人心。 每天晚上只能读一小段,然后会渐渐发现自己已然深深沉入了无边的夜色。萧红的笔触太残酷。 生,死。 在我有...
評分萧红笔下的愚妇形象,既是愚昧传统的受害者,也是愚昧传统的助纣为虐者,这当中并无社会邪恶势力的参与,恰恰是这群最普通的农村妇女自己所塑造的愚昧氛围。她们爱“看”爱“听”别人的苦难,以此满足茶余饭后的谈资乐趣。被作为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她们或许有过惋惜...
評分近日,读了小红的《生死场》,感触颇深。小说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乡村一个偏避村庄的故事。在这里,农民夜以继日的干活却仍过不上好日子。其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地主无情剥削压迫农民的批判,对农民软弱和奴性的批判,对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禁锢的批判,对日本...
評分萧红写《生死场》时才23岁,但已经历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汪恩甲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生死场》的初稿,便创作于1934年在青岛期间。...
評分电影黄金时代中,一位作家对萧军说,论文学才华,萧红要比你高,萧红完全是靠她的才华去写作,她写的东西是生动的,我们看她的作品,那些形象就像发生在眼前,我们能感同身受。你不一样,你是靠努力才达到这个高度。萧军默然。 这里我先走开话题,说说张爱玲的一个短篇,牛。 ...
呼之預齣。。。
评分說不清的喜歡。
评分三星半
评分很多東西要用時間來檢驗,譬如現在再來看蕭紅、丁玲和冰心,高下纔見分曉
评分說不清的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