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怡
出品人:
页数:223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
价格:23.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11486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现代文学
  • 日本
  • 李怡
  • 文学研究
  • 文學研究
  • 文学
  • 中国
  • 近现代转型
  • 日本体验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体验
  • 文学发生
  • 跨文化
  • 现代性
  • 社会变迁
  • 文学史
  • 身份认同
  • 文化对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作者简介

李怡,1966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85基地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

目录信息

引子
导论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章 “新语句”遭遇中的新观念的滥觞——留日中国知识界的关键词语与关键思想
一、“民族”的主义与“革命”的排满
二、“世界”体验与“进化”学说
三、“新民”理想与“心力”追求
四、“个人”的理念与“自我”的意识
五、菊花与刀:词语与文化遭遇的个体差异
第二章 初识日本与中国文学的“新路”
一、生存实感的引入与中国“新”诗
二、生存实感的规避与“小说界革命”的曲折
三、日本艺术资源与中国戏剧改革
四、中国散文新貌:本土需要与日本经验的契合
第三章 1907:鲁迅兄弟的深度体验与中国文学的“别立新宗”
一、1907年前后
二、鲁迅:从体验日本到“入于自识”
三、周作人:体验与日本的“协和”
四、《新生》:孤独的“深度”
第四章 立场与格局的嬗变:从《甲寅杂志》到《新青年》的思想经验
一、《甲寅》月刊与现代民族国家体验的嬗变
二、《新青年》的思想立场与中国新文学的开端
三、新的“格局”与新的体验
第五章 挣扎中的“创造”与新文学复杂格局的形成
一、现代社会漩流中的个人
二、从挣扎到创造
三、“文学革命第二期”与新文学复杂格局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涉及重要人物、著作及事件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李怡先生的论文与著作,发现他很有思想,见解,随处可以读到一些闪光的论点,在现在学术浮躁、注水的时候,确实很难得,值得一读。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李怡先生的论文与著作,发现他很有思想,见解,随处可以读到一些闪光的论点,在现在学术浮躁、注水的时候,确实很难得,值得一读。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李怡先生的论文与著作,发现他很有思想,见解,随处可以读到一些闪光的论点,在现在学术浮躁、注水的时候,确实很难得,值得一读。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李怡先生的论文与著作,发现他很有思想,见解,随处可以读到一些闪光的论点,在现在学术浮躁、注水的时候,确实很难得,值得一读。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李怡先生的论文与著作,发现他很有思想,见解,随处可以读到一些闪光的论点,在现在学术浮躁、注水的时候,确实很难得,值得一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论述逻辑与理路是清晰的,但对于文学研究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书中也提到的要警惕思想史取替文学史)

评分

此书是李怡老师博士论文的修订本。以本土/异域的二元文化视角考察现代留日学生群体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关系。黄遵宪和梁启超为第一代留日群体,他们以异域新体验为基点改造旧诗和旧小说,首倡诗文革命,为传统文学带来新质素。鲁迅和周作人为第二代,他们体验了明治时代晚期日本社会的积极状况,故而反观中华民族之衰弱,思考文化思想重建之方法。郁达夫、郭沫若等是第三代,他们体验的是日本大正时期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奢靡,故而大启欲望之门,并抒发“支那”屈辱之心态。三代人共同为中国新文学之发生贡献了不同面向的内容。此书史料丰富,议论精辟,见解独到,毫无八股习气,虽然短小,但分量十足!

评分

题目很新,就是感觉某些部分写得有点乱

评分

“在主体体验的世界里,所有外来的文化观念最终都不可能是其固有形态的原样复制,而是必然经过了主动筛选、过滤甚至改装的‘理解中’的质素。中国作家最后也是在充分调动了包括这一文化交流历程中的种种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精神的创造。”

评分

论述逻辑与理路是清晰的,但对于文学研究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书中也提到的要警惕思想史取替文学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