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英国文学 特里·伊格尔顿 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文学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文学批评 2019
发表于2024-11-22
勃朗特姐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这三姐妹踏出约克郡教区那片文明飞地,进入无人保护的世界,她们被迫成为家庭教师,把自己所受的教育作为商品兜售。她们身上记录了文明与粗蛮的冲突、教养与劳作的冲突、自我表达与自我压抑的冲突,无处不彰显出社会存在的新形式。
这是当时我所写过的最有理论雄心的一本书,尽管它关注的是经典作家,但我觉得它在理论上是有突破的。
——特里·伊格尔顿
-------------------------
《权力的神话》是英国著名批评家伊格尔顿关于勃朗特姐妹的几部为人所熟知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谢莉》《教师》《维莱特》《艾格妮丝·格雷》的解读。伊格尔顿从小说文本和勃朗特姐妹所生活的历史背景与家庭环境出发,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和她们所处的社会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勃朗特姐妹生活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也即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主义,向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转型的时代。一方面,身为牧师的女儿,她们有机会接受体面的教育,却因为迫于生计不得不做家庭教师,寄人篱下;另一方面,当工业革命正在她们家的门口如火如荼地展开,大规模的劳工运动也就此复兴。这种时代的交替在她们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对异见者既同情又恐惧,对当局既心存不满又满怀敬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她们作为中低阶层在转型时代所特有的一种摇摆立场。
站在新时代的端口,在迈向城市化的英国社会里,人们正在学习新的感受方式,压抑、顺从和形塑自我;人们也有新的主体模式,既热情不断又挫折不断,既孤立无依又聪明自立,此般分裂式的处境在她们的小说中有充分而自由地展现。
当然,勃朗特姐妹的个性迥异,这也造就了她们的小说内容的不同发展趋势。相比夏洛特·勃朗特的“适度妥协”,艾米丽·勃朗特的性格则更显“激烈决绝”,正如他们的主人公在《简·爱》和《呼啸山庄》中表现出来的一样。
本书于1975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当时这种把作品放到作家生活的历史背景中去看的眼光还是独到而先锋的。哪怕是经历过1968年巴黎文化运动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权力的神话》也还是一种不成熟的构想,犹如政治疾风中的一芥稻草。到了1988年再版时,这本书引起了众多人的重视,女性主义者已开始批评伊格尔顿的作品忽视了勃朗特姐妹的性别特征。2005年又出了30周年纪念版,伊格尔顿在序言中坦陈女性身份的特质确实应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其中。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生于1943年,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出版著作超过四十本,代表作有《权力的神话》(1975)《批评与意识形态》(1976)《文学理论:导论》(1983)《批评的功能》(1984)《美学意识形态》(1990)《理论之 后》(2003)《理性,信仰,革命》(2009)《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2011)《文学事件》(2012)《激进的牺牲》(2018)。凭借深厚广博的学识和独树一帜的批评,伊格尔顿不论在文学研究者还是爱好者那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译者:高晓玲,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译有《文化与社会》。
出于对呼啸山庄的喜爱就看了这一篇,写还不错,人性和社会阶层的对立分析基本很到位,但老头大概为了理论而理论,我真不觉得马的阶级斗争论可以完全覆盖呼啸山庄全本,真有点勉强,故事的社会背景并非主线也不是特别清晰,像希兹克利夫诺干年后神秘的财产真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似的巧合,他本身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我觉得完全可以拉康或者弗式理论来分析,加之彼身还于他人,血归于血,掠夺来的财产依然回归了姓氏,秩序依旧。说到社会类小说,我觉得左拉或者狄更斯的作品更能撑起马论吧
评分原来伊格尔顿也是写过来的,之前也挺无聊甚至让人不耐烦的
评分并非一本全景式的勃朗特批评,仅只是从一个侧面观察勃朗特们的小说。对于一个勃朗特迷,又长期从女性主义、作者生平、历史背景为侧重点看待勃朗特的我,起初翻开这本书很难适应,甚至觉得整体上来说“直男”意味浓厚。简单说来,伊格尔顿的论点几乎都从等级制度、现实主义铺开。首先分析夏洛蒂的三部小说:《简爱》调和了阶级矛盾又不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让这部作品不甚完美;《教师》的主角呈现了从无根基之人向资产阶级的上升;《谢莉》堪称一部失败的小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自说自话,未能高度融合。并以夏洛蒂的三部小说为批评范式,继续检视《呼啸山庄》:通过各种悲剧性冲突呈现文明对传统的驯服过程,自耕农被乡绅驯化的过程;安妮勃朗特则无意调和各阶层和立场的矛盾,以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超然物外。PS:好期待勃朗特传记
评分只看过三姐妹最有名的两部作品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所以有几章文本分析比较瞎。作者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是务实的,所以开头就明确批评了那种把作者化约为某个匿名的“阶级代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作者似乎想在那种分析永恒的文学形式与分析历史的社会形态这两种批评的夹缝里找到一种新的批评方式。感到这种方法其实导致了对象的变化,文本批评研究的不是作品,也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政治无意识、小说的精神潜文本,也是作者说是把文学文本的结构看作一种更为广泛的潜在力量组织的“置换”,这样的路可能更深更窄吧。具体分析上,夏洛蒂的各种二元矛盾的揉拧和从前读《简爱》一样,感到比较压抑,更喜欢《呼啸山庄》部分的分析。
评分用马克思主义刀片对社会学阶级性肉块与小说这块牛排做关联分析剥离。乏味至极。所有对小说为何如此为何如彼 意义所指所做的解读 都足够愚蠢。
伊格尔顿在评价《呼啸山庄》时将结局那个结合了教化与理想的片段称作“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妥协”导致的“美学上的失策”,叙述者洛克伍德走近正屋,瞧见两个本应在希思克利夫的阴影下互相仇恨的孩子,好似在玩什么教师与学生的过家家游戏。希思克利夫死了,山庄的未来似乎正变得...
评分伊格尔顿在评价《呼啸山庄》时将结局那个结合了教化与理想的片段称作“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妥协”导致的“美学上的失策”,叙述者洛克伍德走近正屋,瞧见两个本应在希思克利夫的阴影下互相仇恨的孩子,好似在玩什么教师与学生的过家家游戏。希思克利夫死了,山庄的未来似乎正变得...
评分伊格尔顿在评价《呼啸山庄》时将结局那个结合了教化与理想的片段称作“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妥协”导致的“美学上的失策”,叙述者洛克伍德走近正屋,瞧见两个本应在希思克利夫的阴影下互相仇恨的孩子,好似在玩什么教师与学生的过家家游戏。希思克利夫死了,山庄的未来似乎正变得...
评分怎样给一本很“评论”的评论写评论呢?首先大概要有对于“评论”本身的知识储备。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我依然停留在新维多利亚小说的阶级想象这里。历史小说的阅读,可能不用那么关注“阶级”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具体的表现,而更多是关心这个“阶级”的概念如何...
评分伊格尔顿在评价《呼啸山庄》时将结局那个结合了教化与理想的片段称作“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妥协”导致的“美学上的失策”,叙述者洛克伍德走近正屋,瞧见两个本应在希思克利夫的阴影下互相仇恨的孩子,好似在玩什么教师与学生的过家家游戏。希思克利夫死了,山庄的未来似乎正变得...
勃朗特姐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