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阿城,本名钟阿城,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杂家,文字手艺人。
对啊~ //@兔子睡在窝边草上:还有三言二拍,那样鲜活的市井生活啊~~我感觉中国古典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的是,他们真的特别注重日常层面,可能是因为我们本身没有宗教信仰的缘故,所以专注点就变成了现世的人生。就连鬼怪小说,也像另一个现实世界。 @咆哮女郎柏邦妮 : 昨晚@水...
评分书很薄,文字很舒适,有一份闲散的感觉。讲得也是中国的世俗与世俗小说。阿城大概早已过了“必须说点什么”的境界,闲云野鹤,点到为止。许多点滴颇有意思,比如说到孔子身体好,还有他写自己第一次读到张爱玲。比这些论断更有价值的,是其中透现出的方法论,如何思考如何体悟...
评分书很薄,文字很舒适,有一份闲散的感觉。讲得也是中国的世俗与世俗小说。阿城大概早已过了“必须说点什么”的境界,闲云野鹤,点到为止。许多点滴颇有意思,比如说到孔子身体好,还有他写自己第一次读到张爱玲。比这些论断更有价值的,是其中透现出的方法论,如何思考如何体悟...
评分阿城生而有幸,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不幸的是,阿城的出身有欠纯正。他的父亲钟惦业是著名影人,因为执著一己艺术信念,早在50年代的运动中,即已中箭下马。如阿城自谓,在他成长的年月里,早已体会因身份有别,前途殊异的道理。文革期间,不说红卫兵,连红卫兵的喽啰也沾不上边...
评分虽有删节,但在今日语境下,理想国能出这一套属相当难得,且读且珍惜。阿城真真是妙人,语言晓畅明白,姿态不卑不亢,幽默谦虚中反骨根根可见,黑得够厉害;知识面广才适合清谈,书袋须掉得高级而不落痕迹,文化面面观,社会习俗大考究,上古掌故信手来,正经史料野狐禅共冶一炉。从中国社会的世俗实用精神&世俗观谈起,考据世俗小说/文化的源起与形成,并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世俗」是中国小说的中坚力量;五四之后因缺乏政治正确且缺乏诗意而被打入冷宫,四九之后更因革命现实/浪漫主义和政治权力的结合,导致「世俗」被“工农兵”气扫荡出门;直到汪曾祺重开世俗之眼,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弓马娴熟,对苏童王朔贾平凹王安忆评价甚高。
评分阿城先生“旧作”中最晚读到的一本。许是先前期待过高(毕竟虚构类的“三王”,《遍地风流》以及随笔杂谈类的《威尼斯日记》和《常识与通识》都是精彩极了、很难让读者失望的作品),这本初读起来居然有些小小的失落,很大程度上也与内容有关:前半部分全部在讲中国世俗,不算是我很感兴趣的领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足,读起来略感无趣,同时也稍显吃力,只能算是磕磕绊绊地“啃”完。后半部分讲到中国小说,虽基本未涉及当代作品(毕竟此书是作者二十多年前写的一本小册子),但毕竟是讲小说,读起来可谓渐入佳境,有不少金句,也值得反复研读。通读一遍下来,大抵有两方面感慨:一是阿城先生的境界的确高,哪怕烟火气足,依然能够站在很高的高度去观察与总结,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有一股“仙”气;二是陆智昌老师的确是懂阿城先生的。
评分初读几节时,阿城文字仿佛精神良友。读到一半,有不少当下不可认同的观点,但也不求一个立得的定论。前半部讲世俗,虽是口语却有古韵的节奏,时常引人得逐字地读,仿佛语言触摸到了某种表达的极限。阿城满篇盛赞的“礼不下庶人”,我是不怎么赞同的。尽管不赞同,也从阿城幽默然有反骨的文字中反思了许多。后半段讲小说,评论近现代中国作家,我对提及的人了解不多,但也能读出一种思路来。总得来说,也的确是闲话闲说,清谈间有灼见亦有倨骜。单以世俗为切入点,不大能说服我,我也无意再多读几部。但阿城也在最后为自己找了个说辞,曰“观”,曰“归纳”,曰“真理的可能性”,那就保有这种可能性吧。英雄见英雄,略点头而已。
评分2020#003 精辟啊!不足的是有些地方删减过多,还有就是自己阅历有限,读起来感受并不是很深
评分2019.No.9。纵有删减,也不减其于平静处有惊雷的语言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