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阿城,本名钟阿城,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杂家,文字手艺人。
阿城的《闲话闲说》,整个法大图书馆只有作家出版社这个版本,而且仅此一本,也不知是哪位好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买下此书。 看完书后,便觉得装帧设计恰如其分,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封面的颜色搭配乍看有种武侠小说的感觉,而且是街边那种盗版的。花花绿绿,色彩纷呈,好不俗气...
评分这是一本老书,被我在图书馆无意翻到。 书中提到一些家庭妇女听一位佣人念红楼梦,不仅津津有味,还要评论一番。这大有世俗之尽头,让我想起前些日子买了本《收获》,母亲说当年没有电视剧都看这书来着。我有点惊讶,如今大学生都轻易不动的纯文学杂志,当年竟然是非常通俗的...
评分书很薄,文字很舒适,有一份闲散的感觉。讲得也是中国的世俗与世俗小说。阿城大概早已过了“必须说点什么”的境界,闲云野鹤,点到为止。许多点滴颇有意思,比如说到孔子身体好,还有他写自己第一次读到张爱玲。比这些论断更有价值的,是其中透现出的方法论,如何思考如何体悟...
评分﹣基本上前半部談世俗,為曰世俗自為的空間,後半部從小說再去談世俗。 ﹣因為對小說太不了解,故覺得上半部談世俗的部份看懂的比較多。但不等於看懂很多,這是必須承認的。阿城的知識也是十分龐大,而且有太多事情是完全超出我所理解或認識的,比如對中國歴史的理解,因其經...
评分2019.No.9。纵有删减,也不减其于平静处有惊雷的语言魅力。
评分阿城这本《闲话闲说》就更加进入世俗,进入那种灿烂张狂的唐朝,进入《酉阳杂俎》和《教坊记》里非虚构的物与事,那些具体而日常的世俗,没有悲观也没有乐观,是超“观”的。而后半部分讲中国小说(闲说),世俗的非虚构之后讲世俗的虚构,就像色不可无情,情亦不可无色,首举金瓶梅词话,最自觉的最有想象力的世俗小说,而后是冯梦龙三言,接着清代的红楼梦,都是俗到极致的雅,曹雪芹把握了这世俗之“相”上的“意”。而阿城因为对这种世俗的迷恋(着相了),才有了他《遍地风流》的流气(缺宗气,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这点我喜欢不起来,但在饭桌上,我想他会是最有趣的那种朋友。
评分虽有删节,但在今日语境下,理想国能出这一套属相当难得,且读且珍惜。阿城真真是妙人,语言晓畅明白,姿态不卑不亢,幽默谦虚中反骨根根可见,黑得够厉害;知识面广才适合清谈,书袋须掉得高级而不落痕迹,文化面面观,社会习俗大考究,上古掌故信手来,正经史料野狐禅共冶一炉。从中国社会的世俗实用精神&世俗观谈起,考据世俗小说/文化的源起与形成,并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世俗」是中国小说的中坚力量;五四之后因缺乏政治正确且缺乏诗意而被打入冷宫,四九之后更因革命现实/浪漫主义和政治权力的结合,导致「世俗」被“工农兵”气扫荡出门;直到汪曾祺重开世俗之眼,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弓马娴熟,对苏童王朔贾平凹王安忆评价甚高。
评分2020#003 精辟啊!不足的是有些地方删减过多,还有就是自己阅历有限,读起来感受并不是很深
评分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