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仪式

告别的仪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品人:
页数:544
译者:孙凯
出版时间:2019-9
价格:7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78492
丛书系列:西蒙娜·德·波伏瓦系列
图书标签:
  • 萨特 
  • 西蒙娜·德·波伏瓦 
  • 哲学 
  • 回忆录 
  • 存在主义 
  • 波伏娃 
  • 法国文学 
  • 法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新知识分子”萨特的临别肖像

波伏瓦与萨特的终极对谈

伴侣生活 = 智识对话

“这是我的第一本——也许是唯一一本——您不会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年,萨特65岁。两年前的“五月风暴”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参加集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支持受迫害人士、筹备电视纪录片,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几、脑损伤、尿毒症……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无数巨细靡遗的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文章刊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7日) 文/俞耕耘 告别也是为了下次重逢。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晚年“缓慢的告别”。一是有太多的“人生未竟”,一是未必每个人都有想要告别之人。从这个角度看,萨特是幸运的,他有忠实的记录者,追随者和相伴者,那就是波伏瓦。他属于那个时代,...  

评分

1973年 萨特在暮年疾病缠身的时候,依然保持清醒睿智的状态。这也许是知识分子在面对衰老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以客观平静的状态对待这一切,依旧希望在工作中、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冷静的语调谈疾病,谈内心深处的脆弱,还有不愿面对时的倔强。这是人类高级的智识面对生命...  

评分

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除了因其哲学和文学成就蜚声世界外,广为人知的还有,萨特好色。一九七四年,萨特接受了自己的终身灵魂伴侣、世界名著《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访问,在回答波伏瓦"女人最吸引您的是什么"这...  

评分

和伴侣告别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很少有人会去想或者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无论对谁来说,伴侣日渐衰弱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来说,这都会是一个充满着沉痛和哀伤的过程。 但是我想,如果这种告别有一个“仪式”的话,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与之交谈,用语言,用思...  

评分

1973年 萨特在暮年疾病缠身的时候,依然保持清醒睿智的状态。这也许是知识分子在面对衰老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以客观平静的状态对待这一切,依旧希望在工作中、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冷静的语调谈疾病,谈内心深处的脆弱,还有不愿面对时的倔强。这是人类高级的智识面对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的可以好好看看,不过从真实性角度来讲的话,我还是不大相信这种正式出版物形式的对谈能谈出什么太内心化的东西。要挖掘他们真正的精神律动,不如去看他们各自写的作品。有时候那种虚构的东西反而是更真实的,真实到可能毫无保留。反而那些什么非虚构啊,纪录片,谈话录啊,有意识的自我掩饰成分很高。有理由相信,萨特和波伏娃,特别是波伏娃都希望美化他们之间的开放式关系,并将之作为他们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来实践。但我觉得,两性关系,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合适任何哲学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不适合任何的亲密关系。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是具体,越是复杂,越是琐碎,越是不成体系,这些都和哲学的特质背道而驰。

评分

不喜欢萨特也不喜欢这书的作者波伏娃。两人超前的爱情观,就跟萨特的思想精髓一样在“荒诞”的世界里绝对的个体自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这两位可以有很多“朋友”下,依然能结伴同行。我喜欢加缪,喜欢加缪的纯粹和不虚无,反抗的积极。出身决定其思想,不管是萨特还是波伏娃终究是高高在上搞学问的,他们除了会病、会疼、会死,他们还是脚落不下地。封面设计的不好,这两人应该都朝右上看!

评分

2字头的最后一本 3字头的第一本

评分

书挺好看的,可以一窥萨特的精神世界,坦诚得天真,我确定萨特跟波伏瓦之间不是大众理解的爱情,是超越友情的同志之情。但萨特关于与加缪决裂的讲述,以及他对加缪的看法,我抱质疑态度,特别是还讲了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有点酸哈哈。个人认为萨特没分清哲学与文学的界限。

评分

波伏娃视角下萨特人生的最后十年。一个典型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热爱政治,在各种抗议书上签字,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不结婚但是有很多女朋友,陪他走过一生的却只有波伏娃,但是和其他人也都可成为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