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饭岛涉,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朴彦,京都大学历史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
姜滨,大阪艺术大学电影艺术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形成,以及传染病的流行是如何重塑社会组织,促成“公共卫生”概念的。1.传统中国社会的灾民救治一般由政府拨款,社会团体或地方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伴随殖民权力的介入逐渐式微,最终卫生制度和防疫检疫权成为国家利权的一部分。2.鼠疫等流行病一般由铁路向内陆扩散,感染人群多为社会底层流动人口,底层也因此成为被监管、隔离和驱逐的主要对象;而外国政府也以预防传染为由,在租界建立歧视性政策,以扩大租界的管辖范围。传染病防治因而成为政治问题。3.卫生事业制度化的起点在于从“卫身”到“卫国”,伴随身体的殖民化,个人对身体的掌控权始终与政治对身体的掌控角力。4.到国民党执政期间,卫生与国家民族兴衰联系在一起。资料详实,因是论文合集,推论的连续性有待加强。
评分目前只看了前五章,原版是将近有20年了,所以有的研究未免过于单薄,对史料的挖掘也有进步空间。这本书唯一的长处大抵是梳理的时间线比较长,视角也比较广泛。很可惜的是,用制度化从表层拉过去的视角也使作者使用的史料多为官方立场。对诸如运作的实际成效,社会与官方的互动拉扯,在卫生上西方的分裂等等都还可以深挖。 对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比较擅长在英文日文方面,也做了很多表格,不过很可惜这个版本中表格的数据有好几处错漏。 有豆友评论说他是从上往下的视角。他并不止是忽视了民间在防疫中的作用,他背后大史观并未逃脱“冲击反应”说,就很尴尬的出现一方面强调日俄等列强借卫生对中国的内政干涉,一方面从行文逻辑来看,不管我怎么搞,哪怕是殖民也好,反正你们的病患率是下降了。如果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警惕殖民呀?
评分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建立,卫生所意涵的“近代性结构”及其殖民意味。作者写得很细。比较简单但也比较有趣。
评分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评分卫生体系(尤其是防疫、海关检疫这些国家间事务)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和当时的许多事情一样,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这些配套的部门和制度,否则无法被纳入国际游戏规则,这并非出于民众的权利意识。东北鼠疫防治的个案描述挺详细,地方有权、国际有压力、又得其人(伍连德),虽然是专业(枯燥)的史学专著,这一段读来也颇让人唏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