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障碍

依恋障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日]冈田尊司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邱香凝
出版时间:2018-11-1
价格:59.9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962622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依恋理论
  • 儿童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好书,值得一读
  • 冈田尊司
  • 值得一看
  • 日本
  • 心理成长
  • 依恋关系
  • 情感障碍
  • 自我认知
  • 童年创伤
  • 亲密关系
  • 情绪管理
  • 心理疗愈
  • 人际关系
  • 内在小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从儿童依恋问题入手,深度剖析人们为何会面临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不佳等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的心理自助读本。

依恋形式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堪称“第二基因”。亲子关系是直接影响儿童依恋形成的重要因素。作者以夏目漱石、太宰治、克林顿、奥巴马、乔布斯等名人为例,探索典型的依恋形式与深层次的心理诱因,分析亲子关系带给孩子的影响,以及长大成人后如何化为一生的人格特质。

读完本书,我们会认识到,依恋形式会给孩子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为了孩子成人后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父母应及早重视孩子的依恋问题。

作者简介

[日] 冈田尊司

1960年生于日本香川县,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

他曾于东京大学哲学系退学,后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院。他曾在京都大学医学院高等脑科学讲座神经生物学教室、脑病态生理学讲座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从事人格障碍治疗的第一线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心理操控的艺术》《逃避型依恋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母亲这种病》《父亲这种病》《依恋崩坏》等。

目录信息

前言 幸福人生、健全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依恋
Chapter 1 依恋形式塑造人格
1. 拥有稳定依恋的人善于求助,也总是会得偿所愿
2. 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坚强
3. 依恋的对象应该是唯一且不可取代的
4. 出生6~18个月是培养儿童依恋的“关键期”
5. 对母亲的依恋会贯穿人的一生
6. 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生离死别,等同于世界毁灭般的灾难
7. 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8. 拥有健康依恋的孩子,会勇于去探索和挑战
9. 压力与威胁下,活跃的依恋行为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
10. 四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紊乱型
11. 不稳定依恋状态下的控制模式:支配、从属、操纵
案例1:乖小孩奥巴马和顺从的克林顿
12. 后天形成的依恋堪称“第二基因”
13. 依恋受挫:不再寻求依恋和对任何人都能依恋
14. 每3人中就有1人有依恋问题
Chapter 2 依恋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1. 养育环境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大
2. 孩子 5 岁以前,都是依恋形成的敏感期
案例 2 :与血亲无缘的川端康成
案例 3 :关键期失去母亲的K君
案例 4 :典型依恋障碍者——卢梭
3. 频繁更换养育者会让孩子从此难以付出信任和爱
案例 5 :一生与依恋障碍对抗的夏目漱石
案例 6 :由依恋障碍引起的戏剧化转变——太宰治
4. 父母的依恋形式很容易会传递给孩子
案例 7 :源自母亲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米切尔•恩德
5. 父母的养育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依恋形式
案例 8 :亲情严重匮乏的巨婴——比尔•克林顿
案例 9 :自私的母亲与自杀的父亲——矛盾的海明威
6. 一直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案例 10 :不被父母认同的中原中也
7. 母亲的忧郁=孩子的依恋障碍
案例 11 :拥有忧郁症母亲的儿童——温尼科特
8. 即使母爱缺失,与其他养育者建立健康依恋也是可以的
9. 容易导致依恋障碍的遗传因素有哪些?
Chapter 3 依恋障碍有哪些典型表现
1. 没有稳定依恋的孩子,抗压力极低
2. 对谁都无法形成依恋和跟谁都能形成依恋
案例 12 :陷入婚姻失败怪圈的海明威
3. 人与人之间恰当的距离,取决于个人的依恋形式
4. 有依恋障碍的人,面临轻微压力都容易受伤
5. 不安全型依恋,更容易让人患身心疾病
6. 安全型依恋能让人懂得控制愤怒的能量
7. 不健康依恋的表现:钻牛角尖和被害妄想
8. 好恶走极端,人际关系出问题
9. 以偏概全,缺乏同理心
案例 13 :以恋物癖形式呈现的爱——川端康成的初恋
案例 14 :残暴嗜虐和危险感应迟钝——重度逃避型依恋的海明威
10. 拥有稳定依恋的人们,为人处事更柔软弹性
11. 许多有依恋障碍的伟人,从小就是问题儿童
12. 谨慎对待发展障碍与依恋障碍的诊断
13.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智力发展会更好
14. 安全型依恋会让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容易找到就业方向
15. 依恋障碍的问题行为:酒精或药物成瘾、暴食、盗窃、囤物癖
16. 稳定的依恋,使人在陌生环境里也能迅速适应
17. 依恋障碍者,终其一生亲子关系是一大难题
案例 15 :不称职的糟糕父亲——海明威
案例 16 :抗拒成为父亲的埃里克森
18. 有依恋问题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19. 习惯于扮演小丑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自卑倾向
20. 情绪表达出问题,很难和他人分享喜悦或悲伤
21. 卢梭的偷窃癖——失去父母所产生的依恋障碍症状
案例 17 :叛逆、偷窃、刻薄寡恩的法国作家让•热内
22. 很多出家遁世的人都是依恋障碍者
23. 依恋障碍还容易导致性别角色混乱
案例 18 :卢梭的变态嗜好
案例 19 :谷崎润一郎的虐恋情结
24. 父爱的缺失——卓别林的萝莉情结
25. 有依恋障碍的伟人,都有自我夸大的共性
案例 20 :坚信“自己是强运之人”的高桥是清
26.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必须于颠沛流离中努力创造
Chapter 4 诊断:你是哪种依恋形式
1. 判断成人的依恋形式:访谈和问卷调查
2. 辨别依恋形式的九大指标
指标 1 :压力大时会求助于人吗?
指标 2 :经常想起痛苦的经历吗?
指标 3 :愿意为心爱的人牺牲吗?
指标 4 :是否有积极的工作表现?
指标 5 :人际关系与工作该如何取舍?
指标 6 :你是不是“窝里横”?
指标 7 :你是注意健康管理的人吗?
指标 8 :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哀悼方式?
指标 9 :你对死亡的恐惧有多深?
3. 成人的依恋访谈,将焦点放在和双亲的关系上
4. 从依恋形式反观童年时代的依恋模式
Chapter 5 从与人的距离看出依恋形式
1. 安全型依恋:永远相信真爱
2. 逃避型依恋:距离产生美
• 比起亲密关系,更追求距离感
• 情感反应迟钝
• 自我表现力差,表情与情绪不相符
• 逃避型的人容易犯拖延症
案例 21 :害怕与人冲突,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逃避典型种田山头火
• 川端康成:“爱就是遗忘”
• 无法对伴侣的痛苦感同身受
• 把被求助当成麻烦事并因此感到愤怒
3. 焦虑型依恋:总在讨好别人
• 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
• 分不清依恋关系和合作关系
• 亲密关系中容易越界,依赖和独占倾向明显
• 愤怒不仅针对他人,也常常自我厌弃
• 对伴侣总是感到不满,索求对方付出
• 强烈的矛盾心境:一方面渴望爱,一方面害怕被抛弃
• 总是活在别人评价中
4. 恐惧-逃避型依恋:既想相信别人又无法相信别人
案例 22 :恐惧-逃避型依恋障碍患者夏目漱石的苦恼
Chapter 6 如何克服依恋障碍
1. 为什么传统治疗没有效果?
• 愈困难的案例,心理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愈无效
• 为何心理分析会使依恋障碍恶化?
2. 为什么他们能让依恋障碍得以疗愈?
• 疗愈:埃里克森的“旁观者”与孩童般纯真的特质
• 情侣中安全型的人能够令不安全型的人稳定
• 疗愈他人正是疗愈自己的依恋创伤时必需的一环
3. 充分发挥安全堡垒的功能
• 好父母会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安全堡垒
案例 23 :卢梭的安全堡垒:持续不变的爱是治愈关键
• 什么才是“好的安全堡垒”?
• 在安全堡垒的庇护下修复依恋的伤口
案例 24 :因为被肯定、被认同而疗愈的川端康成
案例 25 :重拾童心——川端康成的依恋创伤自我修复
• 愈早弥补幼年时期的缺憾,愈可能及早修复依恋创伤
• 出现叛逆反抗或冷淡疏离时,支持者的宽容和理解是创伤修复的关键
• 毫无保留的倾诉或写作——作家疗愈依恋创伤的启发
• 与父母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重拾勇气和力量
• 以积极肯定战胜负面情绪,为人生带来正面价值
案例 26 :与继父和解的比尔•克林顿
案例 27 :邂逅禅学的史蒂夫•乔布斯
4. 不再执着于亲密程度,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 摆脱负面认知:无论多么糟糕的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 自主克服依恋障碍:充当父母角色,培育后来人
• 克服依恋障碍的人,是能将悲哀转化为爱之喜悦的人
结语:无视依恋就像砍掉现代社会这棵大树的根
附录:依恋形式诊断测验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随着当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家长再也不可能像老一辈那样,认为孩子就应该什么都听父母的。现在的亲子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而这本书的观点能够把我们的关注点从外在现象和行为拉近家长和孩子的内心,从依恋形式入手,梳理孩子心中的创伤和阴影,找到最柔软最有爱的方...

评分

随着当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家长再也不可能像老一辈那样,认为孩子就应该什么都听父母的。现在的亲子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而这本书的观点能够把我们的关注点从外在现象和行为拉近家长和孩子的内心,从依恋形式入手,梳理孩子心中的创伤和阴影,找到最柔软最有爱的方...

评分

随着当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家长再也不可能像老一辈那样,认为孩子就应该什么都听父母的。现在的亲子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而这本书的观点能够把我们的关注点从外在现象和行为拉近家长和孩子的内心,从依恋形式入手,梳理孩子心中的创伤和阴影,找到最柔软最有爱的方...

评分

随着当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变,家长再也不可能像老一辈那样,认为孩子就应该什么都听父母的。现在的亲子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而这本书的观点能够把我们的关注点从外在现象和行为拉近家长和孩子的内心,从依恋形式入手,梳理孩子心中的创伤和阴影,找到最柔软最有爱的方...

评分

《依恋障碍》 拥抱或者身体接触,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也是培养依恋的原点。 孩子与特定对象之间的稳定关系才是形成稳定依恋的关键。幼年时期与太多人产生联结,反而会助长依恋障碍。 安全堡垒:稳定依恋形成,孩子安全得到保障,并能持续保有这样安全感。但安全堡垒并不是...  

用户评价

评分

引用太多名人案例了 基本要全员有病了 其实这一类的书 基本上结构都很像 解释名词 总结类型 详谈类型 分析成因 描写表现 引用案例 阐述影响 提供解决 但是解决方案的篇幅往往很少 而且根据提供的解决方案认真坚持去尝试的怕是不多 其实书里的办法我自己之前也隐隐已经在做 比如做自己的父母 最近清醒时也常鼓励自己 告诉自己是大人了 是可以脱离家庭影响的 可以有新的方式面对生活 不用害怕 已经做的很好了 还有就是一有不对的苗头就集中思想背五十音哈哈哈 但不太清醒被抑郁情绪控制的时候就很难说了 我只能尽量

评分

很好的依恋类型科普书 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了解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及成因 还有解决的方法 个人觉得分析非常到位 遗憾的是理论部分有些浅 能再深入探究一下就好了

评分

这本书结合真实案例去介绍了心理学的依恋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几种依恋障碍是从何而来,又会在生活中恋爱中工作中有什么表现,最后是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其实所有的依恋障碍都会有不同的成因,但是平心而论,与依恋障碍共处的恋人及同事没必要为此承担责任。

评分

恐惧–逃避型依恋

评分

恐惧–逃避型依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